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禁止公款送礼要动真格

2012年12月31日 10:05   来源:东方网   江曾培

  中纪委监察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党员干部在2013年元旦、春节期间,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洁自律。其中一项,是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严禁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卷、支付凭证。

  公款送礼,早已成为一种风气,它可以借各种形式进行。别的不说,现在举行的许多会议,都会用公款买“纪念品”赠送与会者,几乎到了非“礼”勿开的程度。而且,礼品的规格越来越高,花费越来越大。去年年底,云南省富宁县召开“两会”,采购了978只价格昂贵的手表,送给代表、委员作“纪念”,此事遭到公众的质疑批评,该县有关工作人员理直气壮地回应:“送纪念品很正常,每年都是这样操作的。这些纪念品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不属于三公消费。”

  我曾就此评论说,公款送礼,确实不属于“三公消费”,但它一样在大肆挥霍国帑,其性质与公款吃喝、公款用车、公款出国一样,可合称为“四公”。

  这个“四公”除表现在会议上,还经常表现在官员之间的送往迎来上,不仅用公款大吃大喝,更伴以礼品或礼卡的赠送。上级到下级地区检查视察,下级更免不了奉上重礼,请上级笑纳。遇到什么事情要办,公款送礼更成为公关和打通关节的重要手段。有一个贪腐案件,说内蒙古政府的3位官员,曾带着从财政支出的210万元,前往深圳送礼,感谢对方在办理一个涉及内蒙古的土地案件上给予的帮助。一年多以后,同为这桩土地案件,其中1人再次从财政支出400万元,只身一人赴北京送礼。这次送出了130万元,部分礼金被他私吞。这表明,公款送礼与贪污受贿是紧紧交织在一起的,往往会衍生和催化出其它形态的腐败。有数据显示,贪官中有60%是从收受礼品开始,一步步迈向犯罪深渊的。

  每逢节假日,公款送礼之风,更借传统礼仪之名猛刮,节假日成了公款送礼的高峰期。在反腐风暴中虽然被令关门停办却仍然有不少名亡实存的“驻京办”,为了能“跑部钱进”,送礼是一个重要的“敲门砖”。听北京朋友说,每逢春节前夕,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有大货车进京,上面装着当地的名特土产,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员“进贡”。地方政府送礼,自然用的是公款,是列入“政府预算”的,问题是这样的“预算”同样是挥霍浪费、假公济私乃至贪污腐败,是需要认真整治的。节日公款送礼,由于打着公事的旗号,披着礼仪文化的“马甲”,戴着节庆的“帽子”,较之其他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更具隐蔽性欺骗性,因而需要认清它的腐败性与危害性,按中纪委的精神,予以严禁。

  严禁之道,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法治。目前我国并不缺少禁止公款送礼的法规,逢年过节,中央还会下达专门文件,三令五申,禁止用公款请客送礼,可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执行不力,查处不力,法规沦为一种摆设,构不成威慑力。严禁要动真格,可借鉴美国、德国和香港地区的有效做法,将礼品的金额限定在比较小的数额之内,送礼超限者都以行贿罪论处,收礼者则均以受贿罪论处。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得到了切实的张扬,敢于以身试法的现象必然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