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进入"全年最堵周" 送礼公行岂能习以为常

2012年09月28日 07:23   来源:长江日报   付小为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北京进入“全年最堵周”。据分析,外地进京送礼的公车增多是造成拥堵局面的主要原因。

  受如此困扰的不止是北京。有数据显示,大多数省会城市在中秋前的一个星期,也会因日均数万辆外地车增量,陷入不同程度的拥堵。

  送礼的常态化,使得对这种现象的解读也发生了变化。外界不再将其视之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司空见惯、不以为怪的淡漠心态反而促成了一些另类观点,比如,拿出“送礼经济学”阐述节日消费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比如,把送礼经济兴起归因于天价月饼。

  尽管各部门各种形式的送礼禁令一再出台,但它既没有妨碍送礼成为一种风气,也没有对送礼行为予以实际惩罚。发展到今天,送礼大军的规模,已成“添堵”之势。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更是一个当受重视的严重问题。

  一般而言,具有相当行政或部门级别者才会前往北京送礼。类似地,各级地方行政机构和部门,因循权力层级结构,呈现下级向上级送礼的情况。其中,有些送礼行为可能是个人行为,但更多的时候,这样的送礼是地方、部门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公款送礼。

  公款送礼已是几近常例。对于上级官员来说,所受“礼物”是个人回报的一部分;对于送礼的地方、部门来说,寄望通过“礼往”,获得地方、部门,乃至具体个人的“益来”。实际上,往来之间,上级官员的回报获取是必然的,送礼方面仅是有望获利。各地争相送礼形成的某种“竞争性”,在抬高送礼“门槛”的同时,让回报与获利间的对应关系更不确定。不过,地方、部门公帑却实实在在地发生着自下而上的流动。

  如果单纯地看到送礼表象,安之若素,其实忽视了问题的本质。送礼模式的背后,是一套社会运转机制。下级为什么要向上级送礼,甚至是必须向上级送礼?权力内部到底依靠什么来运转?放在送礼成风的语境下,贿赂公行的形容甚至难言不妥。

  客观地说,权力的实际运行状貌远不是送礼一项所能概括,站在外部,没有人可以说得太清楚。但送礼风之盛,无疑让整个社会看到了权力蕴含的巨大利益。它拉开了普通群体与权力群体之间的距离,造成了二者从心理到行为的疏离。

  看着穿行街间的外地送礼车,或者其他权力延伸的“福利”,权力的信用、声望、威信等等,就一定会在民众心中存疑。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