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网站为害已久,各类诈骗案例也不新鲜,在相关部门不断整治的情况下,钓鱼网站为何还能找到生存土壤?专家指出,钓鱼网站的骗术并不高明,无非是精心化装之后,伪装成正规网站的样子,招摇撞骗。但由于网民缺乏充分了解,一旦钓鱼网站被打开,上当的可能性就非常大。(12月20日人民网)
互联网在给公众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良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文明。文明上网,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需求,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也始终对于网络不良信息保持高压态势。
然而,令公众遗憾的是,一边是国家有关部门在重拳出击整治网络不良信息,一边却是各类侵害公众的不良信息泛滥。这无疑给政府相关监管部门敲了一记沉重的警钟。我们不得不承认,防范和打击网络不良信息任重道远。
如今,全社会大力倡导文明上网,我们在着力呼唤广大公民洁身自爱、自觉远离网络不良信息的同时,也期待政府相关监管部门能够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严厉打击网络不良信息。面对依然在不断出现,而且变着花样出现的不良网络信息,我们希望政府相关监管部门能够始终保持“三股劲”来打击网络“毒瘤”。
其一,必须要有一打到底的狠劲。不良信息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仅凭短时期的专项整治显然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因此,面对不法分子传播不良信息,必须要有一打到底的狠劲,决不能姑息迁就。
其二,必须要有一股坚持到底的韧劲。我们不否认,最近几年,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的联手出击,整治不良信息确实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面对频频曝出的网络“毒瘤”,面对不良信息传播手段的花样百出,有关管理部门必须要总结经验,把打击不良信息工作进一步抓扎实、抓到位。
其三,必须要有一以贯之的冲劲。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国家相关部门联手出击,对于传递不良影响进行严的打击,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情怀。在此,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把该项工作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陈国琴)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让“可信”成为正规网站“通行证”
电子商务支付亟须法律规制
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