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梅连续7月中签 "摇号帝"寄寓稀缺资源公平诉求

2012年11月30日 07:07   来源:西安晚报   邓海建

  北京本月共有1264862人参加购车摇号,中签率再创新低,达1:67.2。在大多人屡摇不中时,细心的市民发现从今年5月至11月,“刘雪梅”这个名字连续7个月中签,有人更是戏言若再摇不中不妨改名“刘雪梅”碰碰运气。(11月29日《新京报》)

  乍看起来,一个名字连续7个月中签,用元芳的话说,真真是“此事必有蹊跷”。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个“刘雪梅”的个人编码并不相同,换言之,很可能是同名同姓罢了。客观而言,“刘雪梅”这个名字确实很大众化,如同张三李四一样,重合的概率难免很高。但民众之所以觉得“邪乎”,甚至感觉“像打麻将连和7把大和一样”,起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大家对购车摇号极为关注,二是中签信息在“以理服人”方面起码还有罅漏。

  刘雪梅成了“摇号帝”,这个揶揄大于事实的说法,令人不禁想起此前全国各地被起底的“听证帝”。从长沙的周正良、石爱伟到成都的胡丽天,他们都曾是舆论口中的“听证帝”——以小概率的身份践行着“听证专业户”的角色。有人认为这些“好好先生”已经沦为相关部门“随机”抽样选中的涨价表决机器,与主办方保持“高度一致”。坊间热议之后,制度层面也是一片反思声。出于监督敏感或生活常识,当资源配置中的小概率事件演绎成惊人的“巧合”,必然要经受公众的合理质疑——最为板上钉钉的佐证,是各地保障房配置中“N连号”的丑闻。

  购车资格也好、廉租房也罢,都是稀缺的公共资源,那么,在配置的时候,底线的逻辑就该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但历史又往往证明,越是稀缺的公共资源,越是容易在失衡的配置规则中沦为“唐僧肉”。那么,从概率上说,公众秉持对“摇号帝”等现象的警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这种警惕又成为对公权的一种倒逼:既迫使其尽快加速信息公开的进程,又警醒其在实际操作中严防寻租及程序漏洞。

  刘雪梅之所以成了“摇号帝”,离不开市民在中不了签后的某种纠结。在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网站的“政策咨询”栏目内,曾有多位市民提到“希望换编码”,工但作人员均回复,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申请编码,且不可变更。那么,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变更编码、纾解落选市民的“心结”,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吗?

  “摇号帝”一说,无论真假,都寄寓着公众对稀缺资源公平配置的诉求。如何澄清可能的误会、赢得民众对政策的理解,职能部门要做的可能还有很多。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