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官场“雷政富”现象流行 “维稳”也能拿来骗钱

2012年11月26日 07:10   来源:红网   乔志峰

  河南一公务员伪造“维稳”公文诈骗获刑。河南省正阳县一名公务员,利用党委、政府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视,根据自己曾在信访部门的工作经历,精心设计、伪造政府文件,并以市政府名义向所辖各县发送传真,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向指定账户汇入“维稳基金”以骗取钱财。日前,这名公务员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1万元。(11月24日新华网)

  骗子是最精明的,他们精于“市场调研”,总能够敏锐地发现社会的热点和趋势并为己所用。前些年流行冒充“小妹”敲诈官员,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利用“维稳”来骗钱了。前者说明官场上的“雷政富”现象是多么的流行,后者则折射出“维稳”已经实实在在成为各级政府“压倒一切”的重要工作之一。而骗子的身份是公务员,并且在信访部门工作过,更是为这一判断增添了可信度。

  骗子的伎俩之所以未能成功,并非是地方政府对“维稳”的重要性有所怀疑,而是因为伪造的公文行文格式不规范、将公款汇入私人账户违反财务制度等原因。真替骗子感到汗颜,堂堂公务员,咋连个公文都搞不规范呢?假如公文弄得很规范,看起来跟真的一样,地方政府会及时发现骗局吗?结果恐怕很难预料。

  “维稳”也能拿来骗钱,河南正阳这位仁兄或许并非真正的“先驱”。为了“维稳”,不少地方可谓是不遗余力、不惜代价,截访堵访者有之,跟“黑监狱”精诚合作者有之,搞“张艺谋模式”者亦有之——从今年2月10日开始,河北15000名干部下乡维稳,祭出张艺谋式“人海战术”。所有这些,哪一个不是用金钱铺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例如,河北就为此次“大维稳”支付了2.5亿元干部工作经费。而在轰轰烈烈、花钱如流水的“维稳”过程中,有多少人浑水摸鱼打着“维稳”的借口赚了个盆满钵满,谁又说得清呢?

  “维稳”盛行,说明影响稳定的因素已经累积和发酵到了一定程度。“维”出来的稳定不是真正的稳定,甚至可能是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真正的稳定来自于法治民主和公平正义的阳光,而不能靠扬汤止沸、掩耳盗铃,更不能靠暴力手段来压制。“维稳”能骗钱的极端事例,给各级政府敲响了警钟。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