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男硕士为求职整容 也须反思就业环境

2012年11月22日 11:02   来源:光明网   邓闽军

  为找到一份好工作,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三年级男生曾凡(化名)花费上万元整容,他认为“变脸”后可扫除一切求职障碍。为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少大学生不惜在自己脸上“动刀”。来自协和医院的统计显示,目前整容大军中,大学生占了三成。(11月21日《武汉晨报》)

  上万元的整容花费,对于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来说是笔不小的额外开支,更何况来自农村的小曾更是十足的透支消费。如今,男生整容,并不奇怪,只是每年占三成的大学生整容大军就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反思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是为求职整容,从心情上可以理解,却不得不说说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的设置存在偏见,除开特殊职业需要,“以貌取人”,则难免给就业市场形成一股不正常的招聘之风。

  据国际人力资源咨询公司SHL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48%的雇主在招人时,喜欢到网上查看求职者照片。而相比之下,全世界仅2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这么做。在招聘前台、行政、销售等岗位时有长相要求还说得过去,对会计、工程师等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也要求“形象气质佳”则未免有点牵强。尽管各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并不认为自己“以貌取人”,但他们都承认形象好的求职者获得面试的机会会更大。

  现在的求职单位,毫不掩饰对求职者的外貌要求,包括身高、体重等择优录取标准。面容姣好的求职者往往很吃香,有能力却不漂亮的总被冷眼相待。整容消费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被逼无奈的选择。不难看出,在长相、气质方面出众重要还是适应岗位能力重要,在不少用人单位充满了矛盾的选择,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形象与能力兼备的所谓“完人”是不是就一定适应用人单位的管理,其实还不一定呢?总得说来,一般岗位,并不是选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公关经理,换句话说,即便主持人行业照样有“另类”出彩,深得观众的喜爱,所以,长相其实并非那么重要,但不少用人单位缺乏好的招聘理念。

  以貌取人容易错失人才,这是大多数人力资源经理所认同的观点,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却难以顾全,坚持原则,这自然与单位领导、企业老总的观念密切相关。人力资源的经理必然还得听取领导、老总的意见,所以,一家用人单位的招聘理念很难以人力资源部门的意志为转移。要倡导良好的用人观念、选材标准,真的还得靠单位领导和企业老总们的观念的转变。

  在用人单位招人存在偏见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是不是就得无奈选择于超支的整容消费呢?笔者认为,在求职整容选择面前还得慎重,整容也是高风险行业,容易出现纠纷和带来不必要的苦恼,在求职过程中,自己有准确定位、尽早规划职业道路,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自身的仪态和气质。保持自信,抬头挺胸,面带微笑,要尽量放松,在面试中的仪态可以告诉面试官你的教育素养。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