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长逐季回落,近期有所回升。财政部昨日发布数据显示,1-10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达101032亿元,同比增长11.2%。10月非税收入同比增长25.5%,其中罚没收入同比增长20.2%。此外,前10月全国财政支出92736亿元,按照年初的财政预算,今年最后两个月财政支出将超3万亿。(11月15日《新京报》)
每年岁末,各级地方政府是否会“突击花钱”,都是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财政部每月都会对全国各省市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地方支出进度排名,并进行通报,以激励各地区加快预算执行进度,避免年底突击花钱。但即便如此,全国各地财政支出还是没有按照预算进度花出去,预算执行不到位。
“突击花钱”的现象跟预算制度不完善有关。
其一,按照我国目前的财政预算制度,下一年预算额度由本年度收支情况决定。这意味着,今年的预算资金花不完,明年的预算就可能被核减。甚至于,有可能会受到“办事不力”的批评。于是,把本年度的钱在年底前突击花完,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而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却往往不予在意。
其二,对于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每年都要经过各级人大的批准和审议执行。但在一些地方这个主要环节常常被弱化,甚至虚化。正因如此,才导致一些地方编制预算时较为随意,出现粗放、项目没有细化等情况。此外,也导致编制的项目不可行,需要钱的项目没有钱,不需要钱的项目钱多得没办法花、出现年底突击花钱等情况。
更重要的是,在民众监督不力、“财政一支笔”和政府信息公开不彻底的语境下,公共财政正逐步沦为部分政府机关的“私房钱”。我的钱,我想花就花,别人管不着;年底不花完,不但下年度不累积,甚至连明年的预算都可能减少,傻子才不花。在这样的思维下,各部门才会竞赛般突击花钱。
地方政府是需要反思,如何避免“年底突击花钱”,让老百姓的钱用在实处,花的合理这个问题。财政部门应该带着“公共理性’的思维,站在广大老百姓的立场上作出一份合理的预算支出计划,而不是毫无责任的“瞎预算”。
解决政府年底突击花钱的有效办法,一方面要加强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督。让财政预算更加公开透明,使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都一清二楚;另一方面要真正实现财政公开。财政公开既包括预算公开,也包括执行公开;既包括收入公开,也包括支出公开;既包括一年一度的两会对财政预算的审议与表决,也包括动态地向公众公开。只有这样的公开,才是财政真公开;也只有这样的公开,才称得上实实在在的“阳光财政”。
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都需要财政资金来保障。到了该跟地方政府“年底突击花钱”现象说再见的时候了,你们说是吗?(荀文若)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两月财政支出3万亿 别让年底突击乱花钱者安然无恙
防范年底突击花钱的警钟已经敲响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