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妮伽:十年新变化 从“你吃了吗”到“你幸福吗”

2012年11月06日 10: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勃勃生机。10年间,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上扬帆远航,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项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国力、财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11月6日新华网)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10年间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过去,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是“你吃了吗?”“民以食为天”,对于物质相对匮乏的中国人来说,吃是第一位的,当时的中国还只是处于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阶段。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已经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今年10月,央视在新闻联播中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幸福是什么”特别调查节目,记者实地采访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提问“你幸福吗?”“你幸福吗”遂成为一句流行语,现在很多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都由“你吃了吗”改为“你幸福吗”。这种转变看似简单,但背后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呢?


    幸福是什么?司汤达在《蝴蝶梦》中写到,“幸福只是一种状态。”幸福作为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但却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GDP成为物质时代衡量幸福的主要标准,“有钱就幸福、没钱就不幸福”,幸福被极端地物质化。

    缺什么,就追求什么。经济发展满足了我们的物质追求,但是为什么人们还是感到不幸福呢?甚至很多人的幸福感和他所拥有的物质是成反比的。物质越丰富,人们越感到精神空虚。身体亚健康、高离婚率等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使我们的幸福与GDP的增长成反比。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物质财富增长取得一定成效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就成为人们当前的需求。

    可喜的是,党和政府一直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多次针对这一问题作出重要部署,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倡导精神文明。特别是“八荣八耻”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评价标准。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即,各地群众翘首以盼,也希冀党和政府在不断推动GDP增长的同时,能继续提出切合实际的举措,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公平与正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让人们从经济的高速增长中不断提升幸福感。(阳妮伽)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十八大专题 网络时代:共同见证继往开来的盛会

 

市委书记点评“十八大”:对百姓要有真感情


喜迎十八大,提高军转干部幸福感


有感于一位十八大代表的幸福观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