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班1月工资3毛6 没见过这样的"天价"工资单

2012年11月01日 08:07   来源:长江日报   文/李杏图/杨旭

新闻:辽宁抚顺的李先生是一名车工,被原工厂以劳务输出名义安排到上级单位工作后,9月份只拿到一张0.36元的工资单。李先生表示,自己这个月每天上下班按时打卡,出满了全勤,有活的时候都正常工作。而原单位则称,因为给他缴纳了保险,他还欠单位2.64元。(10月31日《辽沈晚报》)

  新闻:辽宁抚顺的李先生是一名车工,被原工厂以劳务输出名义安排到上级单位工作后,9月份只拿到一张0.36元的工资单。李先生表示,自己这个月每天上下班按时打卡,出满了全勤,有活的时候都正常工作。而原单位则称,因为给他缴纳了保险,他还欠单位2.64元。(10月31日《辽沈晚报》)

  听说过某些垄断企业高管的惊人高薪,却没见过这样“天价”的工资单,数额基本是个零头。要是政策允许开出负数,恐怕会更匪夷所思。

  不给底薪,只发计件工资,而原单位对这种工资分配方式“不好说什么”。没有任何工作失误扣钱,就算干的活再少,难道只有几毛钱?实在有违常理。至于保险费,原本就是单位应该为职工缴纳的,这种工资水平如何保障职工最基本的生活?

  李先生和同事多次反映工资低的问题,单位领导回应可以再合计合计。这岂是合计的问题?这种工资标准何止不符合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还不如55元的养老金标准。

  让人疑惑的是,法律规章明摆在那里,企业何以能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按自己的“规矩”办?

(责任编辑:周姗姗)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