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正成为诸多地方的施政目标。不完全统计显示,全国至少18个省(市、区)明确提出了“幸福”的概念。去年的数据则显示,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如此多的城市提出“幸福”目标,体现了执政理念的进步,这也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那就是让人民享受幸福生活。幸福作为一种虚无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每个人的切身感受也不尽相同,但从大方向来说,“幸福城市”至少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民意诉求。(10月31日光明网)
幸福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的答案,但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那么我想,不会有人觉得不幸福。幸福的定义很深远,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人民的期待和向往。幸福不是一个口号,一幅标语,说幸福就会真的幸福的。而幸福城市的创建,也不是做几个民意调查,高呼几声口号就能实现的目标。最起码的是,“幸福城市”是经济、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实现全方位覆盖的综合体,群众安居乐业,病有所依、老有所养、社会和谐。只有充分正视民众诉求,紧紧围绕“民生”二字,才能使“幸福”从口号转化为真实感受,“幸福城市”才能自然呈现。就想小品中所说的,“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
而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和我们在媒体上见到的,却不尽相同。网友们对于在幸福指数调查中出现的以为拾荒的老人印象深刻,当时记者问到:老人家,您觉得您幸福吗?老人说:幸福!然后看了看摄像镜头。网友调侃说:难道幸福的概念是到了七十多岁还在捡破烂?谁在古稀之年拾荒会觉得幸福?是的,幸福不是口头上所表达的,是应该真切的感受到的。而媒体在做调查的时候,是否也想过,参与调查的人真的是如实回答的吗?
和谐社会的创建,百姓的幸福指数应排在首位,相信各级政府能够让百姓真的能如上所说,幸福安康。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