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红十字会总会公开选拔官员,拉开酝酿一年多的改革序幕。红十字会作为国家发改委社会领域综合改革唯一试点社会组织,其改革格外受瞩目。红十字会改革与发展课题组组长杨团称,改革阻力很大,特别是去行政化要侵犯太多人既得利益,推进维艰。(10月29日《新京报》)
改革的重要性毋庸质疑,遭遇的阻力也不言自喻,比如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所遇阻力可谓空前巨大,但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就会发现改革开放实属明智之举,也是中国走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红十字会作为公益组织,去行政化改革的意义非同寻常,不仅将对其他组织改革起到示范作用,还将进一步树立红会的慈善形象,对于促进红会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应该说,去行政化改革是红会改革的第一步,如果连这一步都迈不出去,后续的改革则无从谈起。改革需要付出代价,红会去行政化改革遭遇阻力,就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其中固然有“利益集团”从中干扰阻碍的因素,但制度的刚性与执行力的缺失更是主要原因。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兜底,“去行政化”只能停留在表层,能收到的成效也可想而知。
红十字会到底是个什么组织?从国际环境来看,无论是国际红十字运动还是国际红十字委员会,都是志愿组织,属于民间的社团组织。与国外的红会相比,我国的红会更多地多了一层“政治色彩”,既是社会团体又是国家副部级单位,“双重身份”让红会组织管理显得混乱,体制问题也根深蒂固,人员构成均参照事业编制或公务员待遇,红会“官员”拥有行政级别,这些都是利益成分所在,改革遭遇阻力也必然存在。
然而红会毕竟只是单一的组织,“去行政化”作为改革的一大趋势,红会改革势在必行,用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的话说:“不改革,红十字会将‘被淘汰’。”可见红会组织已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关于红会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国务院今年7月份只印发了一份《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象征性地提出“各级政府应着力推进红十字事业改革创新。”在法律法规执行尚且被“打折扣”的背景下,仅仅出台《意见》,执行情况早在预料之中,各级红会缺乏最基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改革只能举步维艰。
很显然,改革就是打破现有的制度进行重新洗牌,必定要触犯某些人的利益,因遭遇阻力就宣告改革“失败”,只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举措的软弱无力。去行政化改革既要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也要明确问责处罚等细则,必要时出台专门的法规予以约束,在完善的配套制度之下,红会改革才能把准方向并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当红会改革获得成功,将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社团组织“去行政化”才能日益明朗,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