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餐桌的两端,有人欢喜有人忧。外来务工人员就近在高校进餐,这在一些高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量足价廉的饭菜让收入不高的外来务工人员“蹭”得很幸福,学生也都普遍理解。但另一方面,高校及食堂也承受了一定的物价压力。
高校食堂受青睐的原因可想而知。由于学校对学生利益的保障,学校食堂的饭菜比较便宜,吃高校食堂意味着物美价廉。而且,高校食堂通常比路边摊、小饭馆卫生得多,不用担心吃过之后,会有后顾之忧。再加上,高校学生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一般不会歧视农民工,在高校吃饭也不用看别人脸色。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到高校食堂吃饭都会成为农民工的一个理性选择。
当然,对于高校来说,这种外来的食客会带来一定的压力。本来,他们对食堂的补贴是为学生考虑的,现在外来的民工们也将因此顺带着获益,对应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利益可能被瓜分。再者,学校食堂的规模有限,当同一时段吃饭的人太多时,学生的就餐环境就会受到影响,这一点不是觉悟高就可以解决或忍受的。尽管,很多学校会通过以学生卡就餐的方式进行区分,但是基本上无法对外来吃饭者进行完全屏蔽。而且,作为一个开放的地方,高校也不可能通过更严格的区分来阻止外来人员就餐。
其实,物美价廉只是农民工到高校就餐吃出的第一层味道,他们在感叹物美价廉的同时,一定也会感叹学生的好运——在高校之外,他们能够吃到的物美价廉的东西太少了。这种太少的原因,与物价的飞涨有关,在一个物价涨得比工资快的时代,物价上涨的压力普遍存在。这种太少的原因,还与补贴的缺失有关,与学生相比,一些弱势群体同样需要补贴,比如农民工,但他们却没有学生那么幸运。此时,他们能吃出啥滋味?无疑是做学生真好!
农民工在外面就餐时无法享受到相应的补贴,那么他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就会到高校就餐,这可以看成是农民工贪小便宜的体现,也可以看成是农民工在用行为进行一种舆论的表达——希望自己能够像学生一样幸运,可以在物价飞涨的背景下获得餐饮方面的补贴。
说句实话,高校食堂的价格比社会上的一些小馆子是便宜些,一日三餐作为基本民生消费,累计下来,确实可以节省不少钱。但是,面对这样的局面高校能怎么办呢,要么生硬拒绝,要么期待福利均衡后,农民工们能自动离去。显然,前者是一种高校做不出的狭隘,而后者需要社会在福利分配上更加均等。
面对农民工到高校就餐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其归结为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但既然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也必然是一个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工的就餐趋向和去向其实就是一种真实的舆情表达,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希望是什么、诉求是什么。如果他们在校外就可以获得校内一样的待遇,何必舍近求远到高校里面去吃饭?这个问题,不是要农民工克制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高校能够承担的,这就需要呼吁我们的相关部门,应该给农民工们相应的关注与一定的实惠,这也许是整个社会在品味农民工到高校就餐时应该品出的滋味吧!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