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定性“中国式幸福”

2012年10月18日 08:1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李富永

  据16日的《新京报》报道,最近微博上流行一个词汇:“中国式过马路”,说的是行人过马路时,即使眼前是绿灯,车辆也要抢路,行人必须耐心等待,凑够一大群人时,才敢踏上斑马线。

  该报还报道说,央视记者在石家庄一个十字路口观察了一个小时,发现红绿灯形同虚设,车辆根本无视行人的绿灯。

  谢天谢地,“中国式过马路”的怪相,总算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了。此前我疾呼了多年,但毕竟人微言轻,谁能理会?而这次网络和央视的聚焦,一定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因为“过马路你怕吗”这个问题,比“你幸福吗”容易引起共鸣,假如央视记者拿着话筒问街头行人,绝对不会得到“我姓曾”、“我耳背”之类的回答。假如问我,我会答“不幸福”,即使不播,也要说。莫言大师得了诺奖,700多万的奖金,名震全球的殊誉,都还“不知道”幸福与否。我天天过马路提心吊胆,随时有可能挨撞,能“幸福”吗?

  何况类似的“中国式”还很多:霸占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中国式停车”、毁坏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中国式扩马路”、牺牲行人便利的“中国式天桥”、大客车给小客车让道的“中国式礼让”,等等。央视聚焦这个问题,能不引起大面积共鸣吗?

  人让车的思维,甚至延伸到私车与公交车的关系上。比如,高速路免费的优惠对象,只是7座以下的小车,而载客量最多可达50人的公共大巴,反倒被排斥在外。北京市甚至还停开了2条经过高速公路的公交车线路给小车腾路。载人多的要让道载人少的,为的是大客车的GDP摊到每个人头上没小轿车多吗?

  至于为什么冠以“中国式”定语,许多出过国的人都知道,人家是车让人,起码绿灯是一定是这样。而在咱们自己的国家里,行人却像欠了司机一笔债似的,明明是自己的绿灯,都战战兢兢不敢迈步,听任车辆擦着身旁呼啸而过。法律已经规定的礼让,司机都敢无视。于是,“中国式”现象越多,改革开放成就越被打折扣,即使国民觉得自己幸福,那一定也是“中国式”的幸福。

  至于我的“不幸福”,良心所系,专门补充说明:其实我并非真的“不幸福”,如果不是“中国式过马路”,我其实挺满足的。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小时候饭都吃不饱,改革开放30年了,起码温饱无虞。莫言大师“不知道”自己幸福与否,我就很不理解。想在有生之年留下更多佳作,所以“有压力”,这叫有追求,怎叫“不幸福”?又不是别人逼着你多写。如果老天没给你留下足够的时间,你来不及实现远大抱负,那时再说不幸福,还差不多。至于700万元在北京只能买120平米房,因为你买的是每平米5万以上的高价房,这样的房子要么是天安门旁边的(起码是二环以内的),要么是精装的。有多少人能买起这样的房子?我在通州买的房,按二环、三环、四环之间平均距离推算,应该是十环了。但我就很知足了。许多大人物也住通州。比如韩美林,是十一环的位置;画家吴进良住在通州太玉园;北京更多的画家,住在更远的通州宋庄,约十五环,彻底农村。

  比来比去,我觉得莫言大师应该知道自己幸福,反正你在小说里揭露了以前社会种种悲惨,唯独没有批判现在的车夺人路的不公现象。至于我这个小人物,如果不是时常被车所困,早就幸福得像花儿一样了。和谐社会就差这一点点了,该把“中国式”当回事了!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