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接受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专访时,面对主持人董倩的提问:“您幸福吗?”莫言直接回答:“我不知道!”(10月15日 人民网)
“幸福是什么?”“您幸福吗?”本身就有“绑架”莫言之“嫌疑”——幸福是莫言!幸福是莫语!幸福是莫听!幸福是莫侃。
看似简单的提问,却往往难有“完美”的“标答”。莫言的一句“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引发热议。
的确,按常理,时下的莫言没有理由“不幸福”,没有理由“不被幸福”……有谁会想到他的回答居然是“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笔者反问,莫言为什么要回答“幸福是什么?”还有就是,他的幸福能代表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幸福吗?再说,他的幸福能同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接轨吗?既然什么都不能,他回答不回答,答案是什么,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与我何干?
其实,不难理解,中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莫言,也不知道幸福什么?从他近段时间来连续“雷声”中便可略知一二:“对获奖没太多期待”,“诺贝尔奖是文学奖不是政治奖”,“我没权力代表中国文学”,“挺我或者批评我都是帮助”,“将用诺贝尔奖金在北京买套大房子”,“获奖并不兴奋想尽快投入写作”,“估计‘莫言热’最多一个月就会过去”……他文字里已有答案——《红高粱》描述上世纪中国农村泛滥的暴力,《蛙》揭示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这个敏感话题,《酒国》创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生死疲劳》堪称才华横溢的长篇寓言,《檀香刑》正如他所希望的极富音乐之美……不得不承认,正是他那深沉的凝重感,得以成功。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是个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者”、是个真正的“朴实个性虔诚者”。
当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算得上是空前,但不能称是“绝后”。莫言获奖不代表中国的文学进入盛世。
应该说,莫言回答了“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莫言出身农民,从小一路艰辛而来,如今一举成为全球名人,能不幸福吗?所以,我们不可对莫言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穷追不舍、纠缠不休。真的没必要。
话又说回来,某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连“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都回答不清楚,老百姓有什么理由读懂“幸福是什么?”
若让笔者回答:“幸福是什么?”答案雷同:“不知道!”原因何在?“幸福是什么?”这不仅需要广大干部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更需要开展一场“幸福是什么”的“世纪大辩论”。“幸福是什么?”老百姓说了算。一切为了百姓,一切依靠百姓;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如今老百姓无法回答“幸福是什么?”既朴实又正常。常言道,你忘记了老百姓,老百姓也会忘记你;你远离了老百姓,老百姓也会远离你。有的部门或干部工作上怠慢、松懈、拖拉、推诿、扯皮,把原本一件很小的事“高搁”数月,甚至半年或几年久拖不办,老百姓能幸福吗?有的部门或个人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不顾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不顾老百姓生计与生活,只顾某些“小集团”或“小团体”的利益,做些损百姓利他人的唯心事,老百姓能幸福吗?有的部门或干部决策上惯用“一言堂”,民生工程上,折腾百姓、折损民生,多有是损民生的事,少有利民生的事,老百姓能幸福吗?
曾闻听到童车音乐播放着“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快乐的歌,哦嘞嘞……”笔者认为,童年是人生中最幸福的,可又缺少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什么是幸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不同阶层的人群幸福感也各有区别。
“幸福是什么?”回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们仿佛感觉,幸福似乎就在身边,简单的触手可得,平凡的招之即来,艰难的苦尽甘来,遥远的不去想象。
逻辑学解读,政府话语体系里,幸福来源于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对于老百姓而言,幸福更多地来自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菜单”里,来源老百姓安身立命的居所和良好的学习、就业、医疗、养育等生活保障里……“百姓幸福满意”历来是各届政府对人民的承诺。50年代,老百姓渴望的幸福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六七十年代,是“三转一响”(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一响是收音机),或进国营工厂或穿上军装;80年代是“万元户”;90年代是有房有车有钱;21世纪的幸福,和谐小康,中华复兴。更多的是,涉及群众利益相对突出的问题,一律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解决;切身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幸福——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治、老有所养、家有所安等问题,拿出行之有效地解决方案逐一破解。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沉重的担忧,一直如影随形——这就是信仰危机。新中国成立前,老百姓信仰解放全中国,摆脱“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初,老百姓信仰万众一心建设新中国;“文革”时期,老百姓信仰逐渐消失;改革开放初,老百姓信仰过上温饱生活;20世纪末至今,老百姓信仰和谐社会与小康生活。然而,也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老百姓开始出现了信仰危机:有的困惑于活着有无意义,有的纠结于贫富差距,有的失落于身份地位;有的悲喜于社会分工,有的惊恐于生活压力,有的感叹于宗教变迁,有的猜测于政治认同,有的模糊于竞争挑战……追根溯源,所有的问题和症结皆出自于老百姓信仰的动摇。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全球15亿人无信仰,其中我国就有近12亿人。有少数人认识,往往遇到事情,宁可信神也不信人,因为神没有真假与好恶之分,而人则不同,有时候善恶难辩。大多都信命,相信有个好命运、好官运、好财运、好福运所形成的“天降大饼”,终究有那么一天定会砸在自己头上,即使被砸得头破血流,也心甘情愿。“信仰中没有颜如玉,信仰中没有黄金屋”。让“追求幸福”逐渐形成一种信仰——仁爱、和谐、真诚、能干、奋斗。我们需要信仰,我们需要重塑信仰,我们需要树立“追求幸福”的信仰。
幸福简单、朴实、琐碎——小康、健康、快乐、知足。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获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并不是钱越多越幸福,并非皆有奔驰、宝马才幸福,更非都拥有别墅洋房才幸福……太遥远不可及的不是幸福,太虚无飘渺的也不是幸福,太不切实际的更不是幸福……
幸福是实实在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是什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民生规划;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社会保障;是“务实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微笑。13亿多人民期待即将召开的“十八大报告”,开出的“幸福清单”和“发展蓝图”,不是“神马”与“浮云”,而是“雨露”和“甘霖”,更是开明和务实的强音与号角。
幸福是什么?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去追求、去寻找,幸福时刻与我们相伴。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很具体,有时很遥远,有时在咫尺。幸福,就在你我他的身边,就在13亿多人民的生活中;幸福,不是全靠别人给予的,更需要通过13亿多人民自身努力来实现。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