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被追问"你幸福吗?" 茫然幸福为何引发共鸣

2012年10月17日 07:37   来源:工人日报   张海英

  近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接受了央视记者采访。被主持人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最近,央视推出“你幸福吗”大型调查采访活动引发了许多议论。面对同一个问题,出现了千奇百怪的答案,比如“我姓曾”,“我耳朵不好”之类。相比之下,莫言的“幸福论”引发的是共鸣。“我不知道”的回答似乎是很多人心中的答案。这值得思考。

  莫言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这虽然不是对幸福的标准解释,但是却比较真实,也切近现实。也就是说,尽管幸福在很多人看来很抽象,但如果从身体、精神等角度来分析,还是可以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以及一个人究竟幸福不幸福。这是莫言“幸福论”引发共鸣的原因之一,即幸福既抽象也可以具体。

  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幸福不幸福,这究竟是因为每天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还是不愿意面对这个问题,又或者由于幸福与不幸福不断交替变化,难以形成定式?

  尽管幸福与不幸福,有个体的理解和感受,但笔者以为,除了个体因素之外,还有共同的因素,比如,公共福利、社会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平等而合理的公共福利,有完善而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公民的法定权利能够得到充分尊重,相信大多数人在回答“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时会清晰、坚定很多。

  虽然经济在发展、制度在完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公共生活领域,在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和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比如,看病难不难、上学贵不贵、找工作容易不容易、收入高不高、贫富差距大不大、老百姓能不能有效地监督官员、违法犯罪的人是否得到应有处罚,等等。

  “你幸福吗?”这样笼统概括的提问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但央视策划的这个话题以及引发的热议值得思考,不仅每个人应该总结、反思自己是否幸福、为何不幸福,那些关乎公民整体幸福的有关方面和部门,更应该总结反思。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