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体验饥饿”应成一种“全民行动”

2012年10月16日 09:53   来源:千龙网   何勇海

  16日是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将在当天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在我看来,体验饥饿是个好倡议。放眼世界,粮食安全一直是热点话题,本应远去的饥饿现象仍如一个个丑陋的伤疤,散落于世界各地,一个饥饿的世界是危险的世界,因而反饥饿,全球在行动。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屡取得历史性突破,但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扬,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倡导全社会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提升忧患意识,责无旁贷。

  倡导粮食系统体验饥饿,可唤起他们“守粮有责”的神圣使命。当然,仅让粮食干部职工体验饥饿远远不够,应唤起更广泛的社会行动乃至国家行动,搞成一种“全民体验”,借道世界粮食日,每年都进行一次。如今,浪费粮食现象比比皆是,爱惜粮食的程度大不如从前,很多年长者恐怕也淡忘了饥饿的记忆。国人粮食浪费现象,与长期匮乏饥饿经历不无关系,有必要让人们找回被遗忘的饥饿感,从而对粮食危机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广大青少年学生,也最需要进行真切的体验饥饿。挨饿体验,可让他们真正领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青少年学生虽有权消费,却无权浪费,挨饿体验也可强化其坚忍意志。

  我们每一个人,确实需要经历一些“饿得慌”的警示式体验,将节俭内化为行动,从而珍惜每一粒粮食,乃至于合力消除饥饿和贫困。正如论者所言,粮食安全并不仅仅关乎温饱,“沉默的海啸”一旦暴发,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