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粮食局体验饥饿,带头“绝食”常作杞人之忧

2012年10月16日 07:20   来源:红网   张楠之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将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14日,四川省成都市粮食局局长舒刚表示,他将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以此呼吁市民关注粮食安全。15日,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夏文星,副局长石少龙表示将带头“绝食”一天,响应国家粮食局倡议。

  如今,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群,大都对饥饿没有什么切身的体验,甚至对于物质短缺,也仅有模糊的记忆或者仅仅停留在父辈的叙说中。其实,即使是经历过饥饿年代的80后的父辈们,由于当时尚在童年,在经过近三十年由温饱至小康的过程之后,记忆也有些模糊。而前者,正在或即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后者,则正是政、商、学等界领导位子上的主角。这些人对事物的认识,对社会的发展正在或将要产生深远的影响。

  很多道理,大多数人都能听明白,也能给别人讲明白,但是却往往仅仅停留在道理阶段,如果没有切身的体会,很难有更深的理解。而对道理理解的深度,决定着做事的深度、角度和透彻度。比如饥饿,饭后几个小时感受到的饥饿,与三天不吃饭的饿,以及一个月每天只吃一个馒头积累起来的饥饿感,都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作为粮食系统的干部职工,保护粮食安全是其职责所系,而且他们的一切工作也都受着规章制度的约束,可以尽可能地保证其工作中不会渎职,但能否有一次切身的体验,却会对其能否有更大的作为产生影响。

  从个人的层面来讲,家里有一袋米、半袋面,或者仅仅是备上几包方便面,便完全不用发愁饿肚子的问题。因为,在物质丰富、商业发达的当下,只要有钱,随时可以从跟住处最短的距离内买到足够的食物。但是,经历过长期饥饿的人们的反应却与此截然不同,比如,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曾在《我心中的少林》中,提到他的师父曾嘱咐他常备两三年的口粮,以备不虞。这种做法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似乎有些可笑,可在经历饥饿、苦难的人那里,却是多少年、多少代生活经验的积累。

  科技的发展,农业灌溉、种植技术的推广,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农业尽可能地避免天灾的影响,实现稳定增产,这也使得人们,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民,很难再对灾年产生担忧。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谁都无法保证意外的发生。十几亿的人口,庞大的粮食需求,万一遇到影响面积巨大的灾年,怎么办?

  普通百姓可以吃饱了不管不顾,政府职能部门却不能不有“杞人之忧”。24小时的饥饿体验自然不会带来太大的饥饿感,但是,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意义。作为粮食系统的干部,参加这样的饥饿体验,提醒自己并呼吁市民关注粮食安全,是很有必要的。实际上,这样的活动还有必然推而广之,在自愿的基础上,让更多的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加入进来,甚至普通人也可以加入进来,以对饥饿的体验告诫自己做到节约粮食,杜绝浪费。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