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海大演讲被扔鞋,显然是被“抬举”了的。司马南事先知道会有扔东西砸场的待遇,在他的开场白中说,给大家时间,允许扔东西。
有人觉得被扔鞋砸鸡蛋,也是一种规格。与人约架被殴的吴法天,就由此想到了司马南“享受了小布什的待遇”。倘司马南也这么看,那开场白便有些暗示的意味了。
穿球衣的大学生在提问环节具有辩论色彩的一番表述,赢得了同学的一片掌声。这番表述在两次被主席台上的人打断后,这位同学问:我可以扔鞋么?稍顷,鞋飞到了主席台。
掌声是对司马南的另类嘲讽,它就像微博中关注某个人,并不代表是这个人的忠实粉丝一样,坐在台下的学生,很多人对司马南的言论观点,表现得相当不屑。
但从扔鞋的性质来看,球衣同学是打过招呼的,显然不属于突然袭击。行为艺术的目的,不在于是否击中目标。要不然,扔溜冰鞋,砸中目标的可能性会更大些。与其说扔的是鞋,不如说扔的是态度,一种不满的态度。
扔鞋的态度很不好。我不赞成以此宣泄对司马南演讲的不满。扔鞋的学生试图在这场演讲中,寻找对等、自由的言论环境,却采用出格的方式,本身有着肢体力量的味道,它不该成为反对司马南言论观点者为之喝彩的“壮士”。
但将学生扔鞋与教授殴打异见老人当成一回事,便混淆了行为艺术与暴力的概念。前者意在羞辱,后者则为伤害,不可相提并论。
有人说,给司马南送鲜花才是新闻,扔鞋不是。而我觉得,司马南观点再不受待见,他都拥有表达的权利,就像与他相左的观点持有者,拥有同样的权利一样。人人手中都有一只无形的话筒,谁都无法剥夺也无权剥夺。倘若意见相左,便拳头相殴、扔鞋羞辱,都不是雅量所能包容的。听,或者不听,赞同或者反对司马南的演讲,是你个人的权利。但行为的粗鲁,即便你表现得再有眼球艺术,都跌入了出格的边缘。
那只扔出去的鞋,实在是可惜了。它本该为自己的脚服务,而不是观点。换了我,连鸡蛋都舍不得为司马南扔一个。
我宁愿选择尊重与包容,尊重不同的声音,就像我宁愿包容扔鞋的行为艺术,把它当作扔出去的是一种态度。也因此,我不愿看到司马南演讲被扔鞋,也不愿看到扔鞋的这位同学因此而被权力一方所为难。
让观点回归观点,让争论回归争论。如果扔鞋可以表达观点,不往人身上扔就行。拣回来还能自己穿,这才叫艺术。演讲时允不允许扔东西,怎么扔东西,不是司马南开场白里说了算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才懂得什么叫独立思考。
扔鞋作为一种态度,理由再充分,表现很不好。如果这也给掌声,明天不知有人会扔什么了。应该到此为止了。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