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专家谈】让美丽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2018年04月24日 11:0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向着未来进发,我们应当继续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努力让新时代的乡村富起来、美起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15年来,浙江省坚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扎实行动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农者,天下之本也。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事关城乡发展一体化,事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比如,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自2003年实施,截至2017年底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从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可以看到我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样本,也看到了未来美丽中国的范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让农村人居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福祉、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需要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科学确定本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深度、推进速度、财力承受度以及农民接受度,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真正地让农村美起来、生活好起来。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无论是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还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都难以毕其功于一役。事实上,从15年前“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到如今“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乡村面貌发生巨大改变,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美丽”接力。这也充分表明,农村环境整治必须聚焦群众所思所盼,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对谋定的工作一抓到底。

  苦干实干,让获得感实实在在。农村美不美、文明不文明,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指数,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而言,也需要立足农村的特点,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就必须坚持“农民要什么,我们干什么”,乡村振兴的过程让群众参与、效果让群众检验、成效让群众受益,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具体实施的有效路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和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抓手。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不断推向前进,我们不仅要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不仅要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向着未来进发,我们应当继续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努力让新时代的乡村富起来、美起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杨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通往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

(责任编辑:年巍)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