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大家谈】坚持正确价值取向,抵制不良视频传播

2018年04月24日 10:2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周成洋认为,一些营销账号的用户数基础庞大,传播的内容以刺激受众观感和获取关注度为主,丢弃了自身的社会责任,以恶趣味为美,追求低俗、媚俗、庸俗的内容,享受被追捧的感觉,已经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对更好凝聚社会共识作出了要求,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

  结合当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形势,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一些营销账号的用户数基础庞大,传播的内容以刺激受众观感和获取关注度为主,丢弃了自身的社会责任,以恶趣味为美,追求低俗、媚俗、庸俗的内容,享受被追捧的感觉,已经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营销账号的种类有很多,但是目的大同小异。近些年,有一类传播“以暴制暴”视频的营销账号产生的社会影响较为恶劣。这些营销账号的负责人往往打着伸张正义的名义,接受一些求助,并通过暴力恐吓等方式,帮助求助者摆脱“困扰”。这些视频看似正能量满满、充满正义感,实则导向错误,在渲染“以暴制暴”的过程中,极易误导青少年的思想,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作为普通受众,观看此类营销内容,极易产生代入感,因为这类视频是以比较生活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其传播的内容大体都结合了生活中较为热点的话题。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视频基本上是由营销账号团队自编自导自演的,并非真正“有人求助,有人帮助”的情况。虽然单个出现的时候,视频的本意并非夸大和挑拨社会矛盾,但是考虑到互联网传播环境下的受众心理,这些视频客观上会使受众对社会产生错误认识。这些拼接起来的生活矛盾通过具有庞大粉丝基础的营销账号进行传播,就会影响受众对社会的客观判断,并可能使人们在一些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上产生分歧和冲突。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互联网语境下,评价这类营销账号的行为必须形成一种共识。可能有一些网民仅仅是以娱乐和消遣的心态去观看这类视频,但我们必须得关注到底有多少人会信以为真。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基于那动辄百万级或千万级的观看人数,实际被影响到的绝对人数,都是不应被忽视的。这类视频中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应立即下架整改,对于影响极其恶劣的,应当关闭和注销帐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周成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向网络强国迈出坚定有力步伐

     依法治网让网络空间更清朗

 

(责任编辑:年巍)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