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必将进一步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技能,不仅有利于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让更多的技能人才有用武之地,实现其人生价值,更可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政策措施,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高质量发展。会议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做出了7个方面的具体部署。(4月19日《人民日报》)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技能从业人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既要有先进装备作基础,又要有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升作支撑。这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否则,就难免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徒劳无功。
长期以来,我国技能人才队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效显著。但也应看到,当前在劳动力市场中,依然存在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建立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提供普惠性、均等化、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并将工匠精神、质量意识融入其中,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提出的多项举措,涉及企业、高校、社会、政府机构等多方面因素,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技能人才的重视,也意味着这项制度的必要、合理、可行。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必将进一步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技能,不仅有利于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让更多的技能人才有用武之地,实现其人生价值,更可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应当承认,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问题,依然是横亘在我国向制造业强国继续发展的一大难题,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瓶颈。但是,只要能够以建立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契机,面对实际,知难而进,多措并举,细化落实,就能有效协调我国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缓解难题,打破瓶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让工匠精神更好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为国计民生带来新的、看得见的利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继续加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让技术工人更有职业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