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走到尽头 网约车竞争将转向供给侧

2018年04月18日 11:4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随着滴滴出行率先把竞争的重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原来那种简单、粗暴的价格战、补贴战也将走到尽头,继而在供给侧形成一股新的竞争潮流。

  据《新京报》报道,416日,滴滴出行宣布成立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该平台将涵盖已有的汽车、加油、维保及分时租赁等多项汽车服务与运营业务,优化出行产业链条,为包括滴滴车主在内的全社会车主提供一站式汽车服务解决方案。

  看看这则消息,再想想正在降温的网约车价格战,笔者忍不住产生一种想法:难道价格战即将走到尽头?在接下来的竞争中,网约车平台是否要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用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方式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呢?

  众所周知,网约车是共享经济的重要内容。既然是共享,那就必须有“享受”的含义。“享受”哪里来?说到底,不就是体验和服务吗?消费者在体验中享受便捷,共享平台在提供服务中享受收益,形成良性互动,从而让各个主体,包括车主、平台、消费者等都能够具有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事实也是,如果出行市场仅仅能够满足居民的一般出行需求,不仅很难体现出“享受”的特点,而且,为了抢占市场的需要,网约车平台还会采用诸如价格战、补贴战等不规范手段,最终战得两败俱伤,市场秩序也被战得一片混乱。看似得了便宜的消费者,在价格战、补贴战结束后也会发现,一切回到原点。

  正因为如此,滴滴出行能够把服务的重点转向供给侧,为车主推出一站式汽车服务解决方案,可谓是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也在网约车市场抢先迈出了转型的步伐。应当说,这一步迈得非常关键,也非常及时。

  其实,网约车出行市场的秩序好不好,声誉行不行,不在乘客,而在车主,在于车主能否真正把共享服务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共同维护市场繁荣和提升服务水平当作追求的目标。如果车主的行为规范了,服务提升了,与乘客的关系和谐了,高质量的出行服务才真正有希望。

  很显然,要想让车主在服务过程中为乘客提供安全、可靠、整洁、和谐的乘车环境,真正为广大居民提供高质量服务,不仅取决于车主的素质,也取决于网约车平台能为车主提供怎样的服务和支撑。靠补贴来调动车主的积极性,可以取得一时之效,但无长久之功。让车主提供高质量出行服务的关键,是平台能否对车主有足够的关怀和服务。如果平台对车主的关怀和服务到位了,那高质量出行服务就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约车竞争转向供给侧,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平台如何给车主提供贴心服务。

  毫无疑问,把重点转向供给侧以后,车主的地位提升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增多了,提供网约车服务的顾虑和担心减少了,向广大居民提供服务的内在动力和热情自然会稳步提升。传导到需求侧,就是平台对车主的所有贴心服务,会转化成车主对乘客的贴心服务,而乘客在享受到这些贴心服务以后,也会把自己的感动转化成对平台和车主的认可与信任,继而形成了服务与感恩、主动与贴心、感动与激励相互联动的闭环系统。

  可以预期,随着滴滴出行率先把竞争的重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原来那种简单、粗暴的价格战、补贴战也将走到尽头,继而在供给侧形成一股新的竞争潮流。值得期待的是,供给侧的竞争,一定要比需求侧规范得多、有效得多。如果哪家平台想继续通过增加补贴等来刺激车主的服务积极性,可能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车主需要持续稳定地增加收入,但绝不是靠暂时的补贴。平台给予车主的贴心服务,则是车主们收入长期稳步提高的重要基础条件。(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谭浩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网约车烧钱大战降温开启质量竞争时代

     网约车竞争不能仅仅靠烧钱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