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2018两会·改革新征程】重视“逆城镇化”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2018年03月09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习近平关于城镇化和逆城镇化关系的论述,不仅破除了人们对“逆城镇化”的错误认知,也指出了推进城镇化健康进行的正确方向。引导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从事新时代的新农业,这样的“逆城镇化”不可或缺。

  37日,习近平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37日新华网)

  曾几何时,“逆城镇化”被看作是“开倒车”,似乎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就不能有“逆城镇化”。习近平关于城镇化和逆城镇化关系的论述,不仅破除了人们对“逆城镇化”的错误认知,也指出了推进城镇化健康进行的正确方向,言简意核,理论深刻,意义重大,给出了一个更全面认识城镇化的新视角。

  城镇化不能以农业农村的衰落为代价。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城镇化率越高,对农业的要求越高。城镇化率提高,城镇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农业的生产效率必须相应提高。城镇化率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对农产品的绿色、有机、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的质量也要提高。城镇化率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农民的生活成本随之增加,要保证生活质量,农民必须从经营农业中获得更多利润,而农产品作为基础产品,价格不能提高太多,只有降低生产成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镇化越推进,农业越迫切需要进行效率革命、质量革命和成本革命。而推动这三项革命归根结底是需要人才,需要新时代的农民特别是农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

  当下的农村,路修宽了、房子修大了、宽带可以入户了,很多家庭也买上汽车了。从物质上看,农民富了,农村条件变好了。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人力资源在城镇积聚,而在农业农村却呈现明显流出趋势。应当说,现在的农村需要解决的是“留住人”的问题。如果农村的青壮年大部分都走进城市创业就业,而不愿意从事农业,那么,农业生产就很难实现整体性的实质变化。

  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的重构、农业服务业的拓展细化,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实现乡村振兴,农村理应成为农业生产的创新地、升级地。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这是最好的创业时代。创业人讲得最多的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意设计、高新技术。这些产业诚然重要,但农业何尝不重要?那么,有多少人仔细思考过要在农业上有所作为呢?社会的繁荣进步需要各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农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也有了新内容。从事农业未必不是“高大上”。引导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从事新时代的新农业,这样的“逆城镇化”不可或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我国“特殊逆城镇化”现象正大量产生

     无需对“逆城镇化”过分紧张

(责任编辑:邓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