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殊逆城镇化”现象正大量产生

2017年04月10日 08:28   来源:北京日报   钟明摘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在《人民论坛》撰文指出: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推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逆城镇化”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一个概念,其本意并不是“反城镇化”,而是指城镇化的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逆城镇化”可以说有三个属性:一是乡村人口的外流出现逆转,但农耕者人数可能继续减少;二是乡村居住人口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绝大多数居民成为非农从业人员;三是乡村生活复兴,改变了凋敝和衰落。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可能会出现叠加的特征,即在城镇化总体上尚未完成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和郊区化阶段的时候,“逆城镇化”现象已经开始大量产生,并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潮流。我国许多特殊的“逆城镇化”现象,可能从严格的学术定义上看并不典型,即并非长期居住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而是在特有制度约束下形成的一些“走入乡村”“走向小城”的人口活动趋势。这些趋势可能还仅仅是一些先兆,预示着未来某种发展大潮的涌现。这些特殊的“逆城镇化”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乡村休闲旅游人数大量增加,势头很猛。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22亿人次是什么概念?粗略地统计,城里人大概平均每人一年走入乡村3次,所以从需求上说,这个大潮才刚刚开始。

  二是从大城市到小城市和乡村异地养老的现象越来越多,方兴未艾。近年来,城市老年人结伙搭伴到农村养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大城市,人满为患、物价高昂,异地养老成为老年人改善生活品质的自发选择。在全国各地气候宜人、舒适安逸的乡村和小城镇,越来越多的“健康养护中心”涌现,深受老年人喜爱。当然,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异地养老”还存在着很多发展的瓶颈。

  三是城里人到乡村、小城长期居住,带动乡村重新繁荣。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广西等地方,乡村中都出现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形形色色人的聚居点,这些城里人的到来,使乡村生活重新活跃起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聊聊,就能切实体会到什么是“逆城镇化”。

  四是一些进城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以及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和就业,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说,我国的城镇化在总体上可能还没有到达“逆城镇化”阶段,但“逆城镇化”现象却已经在很多地方、以多样化的形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钟明摘编)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