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关键是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和提高质量这个关键,凝心聚力,蹄疾步稳,继续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但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突出等。
眼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看到,随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随着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也不可持续。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城镇化,没有先例可循,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把握好方向,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
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直接反映城镇化的健康程度。目前,在城镇常住人口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在城镇还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带来一些较为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预测,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实现这个目标,既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是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意义重大。
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就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措施落实力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同时,还要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
由于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还要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此外,还要加快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全面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城镇建设水平关联居民生活质量,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必须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其一,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其二,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其内在品质;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总之,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把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曾宪鹏 张丽琴 李寿荣)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