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高铁”为中国梦注入更多生动内涵

2018年03月08日 10:0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刘庆东认为,高铁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在这张代表中国形象的名片上增添更多色彩,高铁的技术革新或将为我们带来最为生动的注脚。

  中国制造的高铁“复兴号”去年开始运行,不但提高了铁路运输的自主技术能力,也成为中国交通走出去的“名片”。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3月5日透露,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强高铁技术革新,速度更快的“超级高铁”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复兴号”动车组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代表产品,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高铁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再到构想的“超级高铁”,如今高铁的创新之路呈现强劲态势。伴随社会发展大格局下各种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的融合,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迫切,期待更高品质的出行体验。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不仅是外部乘车环境的改善,也是人民幸福感与日俱增的直接表现。

  今年的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关键装备技术自主研发水平,促进装备与工程、研发与应用协同创新。在超级高铁等战略前沿技术领域上,占领制高点。从这一点来说,无疑为未来高铁的发力方向做出顶层设计。

  回眸中国高铁的建设历程,笔者不禁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高铁动车体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在‘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也是‘抢手货’,是一张亮丽的名片。”如何在这张代表中国形象的名片上增添更多色彩,高铁的技术革新或将为我们带来最为生动的注脚。

  马斯克提出的“超级高铁”计划勾勒出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未来景象,就是乘客可以乘坐胶囊式的交通工具,在长达数千英里的管道中高速旅行。然而在飞跃发展的科技时代,这种不可能正逐步演化为一种现实。作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高铁已经瞄准这一广阔前景,向智能出行纵向发力,为中国梦注入更多生动内涵。

  正如杨传堂书记所言,速度更快的“超级高铁”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梦想是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刘庆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中国高铁+精准扶贫”为中国梦增添活力

     中国高铁,为什么越跑越快?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