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人民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支招致富路 为扶贫工作指明方向

2018年02月14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大凉山走访,对各地扶贫工作再一次提出了要求,为各地扶贫工作做出了榜样、指明了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的庄严承诺,也是精准脱贫必须实现的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只要坚持不懈,真抓实干,我们一定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11日,在四川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走进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沿着崎岖山路,他一一走访贫困户,并与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座谈交流,结合当地特点给村民们支招致富路。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扶贫工作,把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来抓。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人口大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要想全面实现小康,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党中央却从未回避困难,而是迎难而上,明确要求解决这一问题,且必须是没有任何死角地解决这一问题。

  而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扶贫也确实正在从救济式扶贫转向自我造血的内生性扶贫,也就是说,除了对极少数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直接救济外,对其他的贫困户都是采取“授人以渔”的方式。也正因为如此,扶贫工作的反复性越来越小,内生动力则越来越强,很多贫困户的幸福之路也就越走越宽广了。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在大凉山考察时,一位彝族村民告诉总书记,以前她生病了,以为是有鬼附身,后来村干部告诉她,“鬼”就是那些不讲卫生滋生的病菌,只要改变生活习惯,把家里和个人的卫生搞好,就会少生病。听了她的叙述,习近平总书记接过话来说,过去的确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这些问题解决了,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

  确实,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虽然客观上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关系密切,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的意识、观念、思维等方面的落后。而从近年来扶贫的实践来看,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不只是在物质上扶贫,也在精神上、思想上不断加大扶贫力度,给广大贫困地区的群众灌输新知识、新观念、新意识,帮助他们驱赶愚昧、落后、贫穷这些“鬼”。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大凉山走访,对各地扶贫工作再一次提出了要求,为各地扶贫工作做出了榜样、指明了方向。广大党员干部要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真正把贫困群众放在心上,把扶贫工作放在最突出的位置,“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用满腔的热情和踏实的工作,去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的庄严承诺,也是精准脱贫必须实现的目标。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只要坚持不懈,真抓实干,我们一定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谭浩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不忘初心,书写脱贫攻坚的“时代答卷”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责任编辑:邓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