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家谈】实现乡村振兴 须补金融科技短板

2018年02月12日 08: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金融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农村金融服务匮乏是造成农村落后于城市的最显著“马太效应”之一。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补上农村金融这一短板。

  近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提出,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解决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除了坚持传统的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外,还要特别注重普惠金融的发展。金融普惠主要靠金融科技来实现,比如更便捷的移动支付、基于信用的网络小贷、刷脸和生物识别等远程核心技术,而这些正是农村金融的短板。

  金融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农村金融服务匮乏是造成农村落后于城市的最显著“马太效应”之一。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补上农村金融这一短板。

  乡村振兴存在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有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第一,农业未来将整体呈现出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种养结合的发展趋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大量涌现,其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亟须解决。第二,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有多方面的融资需求。第三,当前金融机构与精准扶贫脱贫相配套的普惠金融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尚无法有效满足农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扶贫对象多样化的需求,比如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和网点较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偏低等。

  实事求是地说,农村并不缺乏金融机构,各类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设立了乡镇一级的服务机构或人员。金融服务匮乏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的金融服务难以适应农村农业的发展需求,例如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农业的成本高、难度大、利润低、风险大。

  “以数字技术驱动”的新农村普惠金融正在克服传统农村金融中的痛点,以更低的价格,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更有效地服务来满足偏远地区有金融需求的百姓。

  实际上,我国金融科技巨头如蚂蚁金服的诸多实践经验,已经走在了新农村普惠金融的前头。蚂蚁金服针对农村的数字普惠金融有主要有三个方面创新:一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解决农村金融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触达偏远山区传统金融难以触达到的用户。小额贷款金融服务基于大数据进行预授信,无需抵押,无需人工调查,大幅降低了信贷成本,提高了放款效率。二是用大数据等技术有效地甄别风险,基于大数据的AI风控能力使农村小额贷款风控效果提升了足足一倍。三是以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于精准扶贫。

  截止2017年9月底,蚂蚁金服农村金融业务已为全国22个省816个国家级贫困县及特殊连片贫困区提供服务,占总数的98%;为全国贫困县的186万小微企业主发放贷款38亿元,累计为全国93万户农村地区的用户提供贷款325亿元。

  不难看出,金融科技对农村金融的巨大价值。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到要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而金融科技恰恰符合这个需求,因此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必须补上金融科技短板。(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盘和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推动农村金融向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梦想如树芽,遇春则绽放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