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生猝死,不是要学习而是要反思

2018年02月08日 13:5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年关将至,医疗圈却传来悲伤消息: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中心卫生院外科医生方培虎于去年12月16日凌晨猝死在值班室内,年仅31岁。然而,近日裕安区卫计委一则《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引发轩然大波,医生纷纷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2017年据不完全统计,见诸媒体的医生猝死案例就有31起。也是在最近,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郭庆源连续工作18小时,突发病症经抢救无效死亡。

  “要好好活着”,既是基本权利,更是人之常情

  方培虎医生猝亡之后,当地医生纷纷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自然不是拒绝学习他的爱岗敬业,而是不愿意重演他的经历和结局。或者换而言之,逝者已逝,生者痛定思痛“借题说事”,无非只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合理的职业处境而已。比如说法定的休息休假权、公平的岗位回报等等。凡此种种,既是基本权利,更是人之常情。【详细

  不少医生之所以频频加班,是因为医疗人才短缺。医学本科要读5年本就较长,当下许多医院更要求医生至少要有研究生学历,时间成本加上与生命打交道让一些青年学子望而却步。读了七八年医学院,终于进了医院还要慢慢熬,从实习医生到主治医师,再到副主任医师,更不要说主任医师,需要很多年的付出,还有职称名额的限制。相对于和疾病战斗的高压,年轻医生的待遇并不高。进而,年轻医生改行成为一种现象。面对“贵族医院”挖人,一些高年资的、职称待遇上不去的医生也会跳槽。那些坚守在公立医院的中青年医生自然是顶梁柱,要面对更大的加班压力。【详细

  每一起猝死事件,都有很多值得检讨的地方

  医生积劳成疾的背后,是一名医生的爱岗敬业,但更多的是“鸭梨山大”,是不能、不敢停下来。最新一期《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表明,医生平均每周工作50小时,仅8.1%不熬夜。

  那些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猝死的医生,他们原不该如此。该用何种方式让超负荷运转的节奏慢下来?这个时候,人们不是不需要来自官方的声音,但这样的声音理应低沉、体恤,而不是高亢地“号召”。

  主管部门,应有勇气,既为医德点赞,又反思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个评价机制的底线是——我们的医生,不至于因为工作辛劳、压力骤增而猝死!每一起猝死事件,都有很多值得检讨的地方。【详细

  与赞美相比,呵护更为迫切

  人们希望,在检讨和审视的基础上,医生的获得感更加明显,生存状态得到改善。但是,“号召”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字提到这些。由此让人不免担心:检讨和反思会被讴歌和表彰代替;悲剧,还是在不同的地方继续发生。【详细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带病”或“坚持”作为评价一个人工作态度好坏的标准,这样是不对的,应树立一个正确的、健康的、科学的工作生活观念。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什么?让人们越过越好。民为重,社稷次之,如果连百姓都过的得不好了,每天需要超负荷运转,岂不有违发展的初衷?【详细

  微言大义:

  @sneerpassby_冷路:没错,什么为母则刚,警察累倒在执勤中,医生猝死……不值得学习,值得反思!

  @如果重学呢:向一切透支健康的工作说“不”!

  @希望与信念:和平时期,不要让医生、警察、消防官兵等因为救人,过度劳累而倒下,请合理轮换,让他们得到休息。因为培养一个人才很不容易,同时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还可能身为父母,都要尊重生命,好好活着!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模范人物任何时候都是值得我们仰望的,但医生猝死是一出切切实实的悲剧,它折射的是医生行业的生存焦虑和巨大压力。对这出悲剧,我们首先应该是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医疗体系和生存状态,反思如何避免悲剧发生,而不是在人心戚戚时,急于歌功颂德。生而为人,好好活着,健康活着,才能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