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猝死,不是要学习而是要反思

2018年02月08日 13:5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年关将至,医疗圈却传来悲伤消息: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中心卫生院外科医生方培虎于去年12月16日凌晨猝死在值班室内,年仅31岁。然而,近日裕安区卫计委一则《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引发轩然大波,医生纷纷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2017年据不完全统计,见诸媒体的医生猝死案例就有31起。也是在最近,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郭庆源连续工作18小时,突发病症经抢救无效死亡。

  “要好好活着”,既是基本权利,更是人之常情

  方培虎医生猝亡之后,当地医生纷纷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自然不是拒绝学习他的爱岗敬业,而是不愿意重演他的经历和结局。或者换而言之,逝者已逝,生者痛定思痛“借题说事”,无非只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合理的职业处境而已。比如说法定的休息休假权、公平的岗位回报等等。凡此种种,既是基本权利,更是人之常情。【详细

  不少医生之所以频频加班,是因为医疗人才短缺。医学本科要读5年本就较长,当下许多医院更要求医生至少要有研究生学历,时间成本加上与生命打交道让一些青年学子望而却步。读了七八年医学院,终于进了医院还要慢慢熬,从实习医生到主治医师,再到副主任医师,更不要说主任医师,需要很多年的付出,还有职称名额的限制。相对于和疾病战斗的高压,年轻医生的待遇并不高。进而,年轻医生改行成为一种现象。面对“贵族医院”挖人,一些高年资的、职称待遇上不去的医生也会跳槽。那些坚守在公立医院的中青年医生自然是顶梁柱,要面对更大的加班压力。【详细

  每一起猝死事件,都有很多值得检讨的地方

  医生积劳成疾的背后,是一名医生的爱岗敬业,但更多的是“鸭梨山大”,是不能、不敢停下来。最新一期《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表明,医生平均每周工作50小时,仅8.1%不熬夜。

  那些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猝死的医生,他们原不该如此。该用何种方式让超负荷运转的节奏慢下来?这个时候,人们不是不需要来自官方的声音,但这样的声音理应低沉、体恤,而不是高亢地“号召”。

  主管部门,应有勇气,既为医德点赞,又反思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个评价机制的底线是——我们的医生,不至于因为工作辛劳、压力骤增而猝死!每一起猝死事件,都有很多值得检讨的地方。【详细

  与赞美相比,呵护更为迫切

  人们希望,在检讨和审视的基础上,医生的获得感更加明显,生存状态得到改善。但是,“号召”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字提到这些。由此让人不免担心:检讨和反思会被讴歌和表彰代替;悲剧,还是在不同的地方继续发生。【详细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带病”或“坚持”作为评价一个人工作态度好坏的标准,这样是不对的,应树立一个正确的、健康的、科学的工作生活观念。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什么?让人们越过越好。民为重,社稷次之,如果连百姓都过的得不好了,每天需要超负荷运转,岂不有违发展的初衷?【详细

  微言大义:

  @sneerpassby_冷路:没错,什么为母则刚,警察累倒在执勤中,医生猝死……不值得学习,值得反思!

  @如果重学呢:向一切透支健康的工作说“不”!

  @希望与信念:和平时期,不要让医生、警察、消防官兵等因为救人,过度劳累而倒下,请合理轮换,让他们得到休息。因为培养一个人才很不容易,同时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还可能身为父母,都要尊重生命,好好活着!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模范人物任何时候都是值得我们仰望的,但医生猝死是一出切切实实的悲剧,它折射的是医生行业的生存焦虑和巨大压力。对这出悲剧,我们首先应该是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医疗体系和生存状态,反思如何避免悲剧发生,而不是在人心戚戚时,急于歌功颂德。生而为人,好好活着,健康活着,才能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