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6日凌晨,安徽六安市外科医生方培虎,在值班室内猝死,年仅31岁。此事当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没想到一个多月后,却起了波澜——近日,当地卫计委做出了《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很多医生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
许多医生的表态显然是带有情绪的。他们不是不惋惜方培虎的离世,而是对加班猝死、劳累导致亚健康的抗拒。而且这种抗拒时常表现为“心向往之却不能至”——许多医生同样常常加班。更令医生们心有余悸的是,医生加班猝死屡见不鲜。元旦前,山西一名呼吸科医生,连续工作18小时后猝死,仅仅43岁。1月23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一名43岁的急诊医生也是在持续工作18小时后猝死。在此情况下,地方卫计委还号召向猝死医生学习,医生群体能没有想法吗?
此事还折射出一些管理部门遣词造句时仍习惯官话连篇,平时唱陈词高调令人昏昏欲睡就算了,发生悲剧时还以类似的口吻发文,不仅让人感觉不到温暖安慰,而且产生了具有冷血意味的歧义。类似的例子还有,有人见义勇为牺牲,管理者“奖励”而不是抚恤英雄家属。这些都是官僚主义的典型负面效应。
进一步看,地方卫计委是各级医院的主管部门。但在公立医院获得的财政拨款极为有限的当下(更别说民营医院),许多医院和医生对“主管者”的态度比较微妙。医疗管理部门再如《大话西游》中的唐僧那般进行“念经教育”,会在多大程度上被一线医生心服口服地接受并贯彻,要打上问号。
不少医生之所以频频加班,是因为医疗人才短缺。医学本科要读5年本就较长,当下许多医院更要求医生至少要有研究生学历,时间成本加上与生命打交道让一些青年学子望而却步。读了七八年医学院,终于进了医院还要慢慢熬,从实习医生到主治医师,再到副主任医师,更不要说主任医师,需要很多年的付出,还有职称名额的限制。相对于和疾病战斗的高压,年轻医生的待遇并不高。进而,年轻医生改行成为一种现象。面对“贵族医院”挖人,一些高年资的、职称待遇上不去的医生也会跳槽。那些坚守在公立医院的中青年医生自然是顶梁柱,要面对更大的加班压力。
一面是许多医生自觉太辛苦、付出与回报不对等,另一面是患者抱怨看病贵、看病难,其中的矛盾与是非,外行人难以厘清。高额的医疗费都去哪里了?药商、医疗器材供应商获得了多少?像心脏支架出厂价与医院开价之间的巨大差价到了谁的兜里?青年医生与专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多大?这一系列的问题,恐怕是萦绕在许多人心头的巨大问号。无论答案是怎样的,医疗管理部门的“调和”难言成功。
当然,医疗对世界各国都不是易解课题。对管理者来说,最好少背着手发话,多躬下身做事,别闭门造车,宜务实破题。若此,即便没有获得掌声,起码不会引来嘘声。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