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学过劳猝死同行 医生的“心声”理应被正视

2018年02月07日 07:38   来源:西安晚报   然玉

  年关将至,医疗圈却传来悲伤消息: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中心卫生院外科医生方培虎于去年12月16日凌晨猝死在值班室内,年仅31岁。然而,近日裕安区卫计委一则《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引发轩然大波,医生纷纷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据2017年不完全统计,见诸媒体的医生猝死案例就有31起。也是在最近,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郭庆源连续工作18小时,突发病症经抢救无效死亡。(2月6日《解放日报》)

  应该承认,积劳成疾、不幸离世的方医生很敬业也很伟大。对于其职业态度和奉献精神,所有医生同行当然都应该学习。可以想见的是,当地医生纷纷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自然不是拒绝学习他的爱岗敬业,而是不愿意重演他的经历和结局。或者换而言之,逝者已逝,生者痛定思痛“借题说事”,无非只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合理的职业处境而已。比如说法定的休息休假权、公平的岗位回报等等。凡此种种,既是基本权利,更是人之常情。

  频频有医生积劳成疾、过劳猝死,而那些不幸的个体,往往都会被树立为学习的典型。而除此之外,对于悲剧的反思、对“事故”追责,却往往都浅尝辄止。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由于人手不够、排班不当或者应急机制混乱等因素所导致的医生过劳死,其背后明显存在着“人祸”的因素。一位医生的不幸离世,必须有人为此负责才是。但现实是,我们总是忙着拔高、忙着致敬,而忽略了去做那些更切实、更具象、更迫切的工作来查漏补缺。

  方培虎医生猝亡之后,当地职能部门最应该去做的,乃是以翔实的调查给出真相、严格问责,乃是尽可能地吸取教训、安抚生者,乃是通过改进工作来避免惨剧重演。过去,主流口径总是单方面强调医生“无私奉献”,可是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这种只讲“奉献”不讲“权利”,只讲“牺牲”不讲“法律”的职业传统,很可能会构成一种无形的道德绑架,并最终将从业者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实中,不少医生不知休假为何物,每日忙到天昏地暗疲惫不堪,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要好好活着”,医生群体的这句感慨,虽有负气成分,但更多表达的,还是对于切身利益和全行业生存状态的普遍焦虑。对于这类声音,我们需要包容和理解,更需要拿出极大的同理心去回应、去纾解。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