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地方财政收入下降并未到“叫苦连天”的程度

2013年08月08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李宁认为,目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紧张的状况,是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投资带动经济增长而造成的财政收支矛盾,并不是地方政府因建设公共财政、投资民生等缺钱而导致的财政收支矛盾  

地方财政收入下降

 

    目前,多个地方的半年财政工作会议陆续召开,基于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对此,多省预警财政收入紧张,并称明年将是最困难的一年。(8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

    今年以来,由于受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性减税等因素的影响,各地财政收入增幅明显回落,呈个位数增长态势,其中中央财政收入有几个月呈现负增长,到6月份才转负为正,半年实现1.5%的小幅增长。不过,针对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的情况,中央政府倒是处之泰然,并未因财政收入下降而出现着急紧张的情绪。相反,地方政府隔三差五出来喊财政收入下滑情况严重,财政收支矛盾紧张等,有点儿向市场或向中央政府“叫苦”、“喊穷”的意味。那么,地方财政收支的窘迫局面有这么严重吗?是不是真的到了要“叫苦连天”的程度?笔者看未必。

    首先,尽管财政收入增幅下降了,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财政收入还是实现了增长,也就是说从绝对数来看,还是比去年收得多了。而且,由于财政收入去年基数的增大,所以即使出现小幅度的增长,财政增量也是也很大的一块。据财政部数据显示:1-6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收入685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795亿元,增长7.5%,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32311亿元,同比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本级)36280亿元,同比增长13.5%。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还是实现了13.5%的增长速度。对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这已经是非常高的增长速度了。因此,目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远未到叫苦和喊穷的程度。

    其次,目前之所以出现各地财政收入叫苦和喊穷的舆论场,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习惯了高速度财政收入增长态势,对于出现的较低增长速度明显表现出不适应,这是高增长思维的惯性使然。另一方面,随着“营改增”的大幅度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也提上议事日程,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改革呈现加快局势。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在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中争取有利地位,便提前借助媒体叫苦和喊穷,以追求通过舆论影响中央政府的改革决策。这可以说是地方政府争取自身利益的一种博弈方式,我们要看清楚地方政府的这一动机。

    最后,随着中央政府“简政放权”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在投资项目审批等方面的自主权扩大,但与投资审批项目相配套的财政权力并未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延续和维持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老路,希望能够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以实现项目和资金的配套,便从原先跑发改委要项目变为拜会财政部要资金。因此,提前利用舆论工具制造地方政府财力紧张的舆论氛围则会增加要钱成功的砝码。

    所以,对于目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紧张的状况,笔者认为是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投资带动经济增长而造成的财政收支矛盾,并不是地方政府因建设公共财政、投资民生等缺钱而导致的财政收支矛盾。对于这一情况,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地方政府发愁,不应去理会它。相反,这一财政收支矛盾的存在,还会制约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从客观上逼迫地方政府主动转型,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该用的地方上,而不是通过投资制造产能过剩。(中国经济网网友李宁)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地方政府不能有财政收入“告急焦虑”

 

财政收入目标不能脱离经济形势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