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2025年春运将至,机票预订中大量座位被锁引发热议。旅客无法选择心仪座位,甚至有人质疑买了机票为何还要再买座。航空公司的“锁座”之举究竟是基于合理运营,还是有侵犯消费者权益之嫌?
消费者购买机票,便与航空公司达成契约,理应享有座位的选择权。我国庞大的客流量基数下,每一次飞行旅程都关乎消费者权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当大量座位被莫名锁定,众多旅客的正常诉求被忽视。这不仅违背了双方的契约精神,也对整个航空运输业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事件中,航空公司回应含糊。仅称不同飞机“锁座”情况有别,对“锁座”规则、比例及定价标准未给予清晰阐释。虽有里程兑换等方式,但整体选座服务信息不透明。选座更多地倾向于为高价值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以增加额外营收。基于此,航空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应忘记其公共服务属性。尤其是国有航空公司,理应更加重视旅客权益保障。航空公司需明确“锁座”比例与范围,让付费选座规则透明化,且保证免费选座有足够比例。
为切实保障旅客权益,监管部门应发挥关键作用。首先,需详细制定统一的航空公司座位管理标准,明确规定“锁座”的合理比例上限,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进行“锁座”操作,防范航空公司随意锁定座位。其次,要求航空公司在售票平台显著位置详细公示选座规则,包括不同舱位的可选择范围、付费选座的价格梯度等信息,确保旅客在购票前充分知晓。再者,建立便捷的投诉处理机制,当旅客遭遇不合理的“锁座”时,能够及时反映,以便监管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并给予明确回应和解决方案。
无疑,航空公司应以旅客为核心,优化服务流程,尊重消费者权益,莫因过度逐利的“锁座”行径,失去旅客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