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三问曹妃甸,你怎么变成了“带刺的玫瑰”?

2013年08月07日 06: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位于北京东南方向200多公里处的河北曹妃甸地区,曾被寄望打造为河北沿海增长极上的“皇冠”,如今却深陷一场前所未有的资金危机——“睁开眼,再闭上眼,几千万就没了”。显然,“注资-负债-再注资”的循环模式难以支撑曹妃甸“投资负债近7成”的尴尬困境。

    曹妃甸的开发,本来是想借助京津冀的协调发展跃上一个大台阶。一个离岸18公里的小沙岛,通过填海造陆,土地“每天都在生长”……当时一派轰轰烈烈的热潮下,土地开发快得连名字都来不及去取。而今,曹妃甸怎么会变成投资者怕得不敢沾手的“带刺玫瑰”了呢?

    潮退方知谁在沙滩上裸泳。曹妃甸目前的负债累累绝非一时之功。而笔者有几个问题不解,想在此提出。

    一问曹妃甸:要做多大的“箩筐”来装填欲壑?

    十年间,曹妃甸从不足4平方公里的带状沙岛推进成相当于两个香港、三个新加坡面积的新区。其经济布局、产业规划、功能定位是否也在随着欲望和土地面积的扩大而一再膨胀?

    它的前景本可生机勃勃,可是盘面铺得过大,经济气候一旦不好,再受到结构调整大趋势的影响,过去“糟糕”的投资难免酿成今日的恶果。于是有人称,当初只要专心发展港口、炼化、物流就足够了,现在搞的生态城,就是典型的错误“作品”。

    本来想承接京津“腾笼换鸟”的战略转移与发展配套,结果是主体不清、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问题多多。“背靠”北京、“牵手”天津的口号下,难道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较劲吗?

    曹妃甸的现状,其实显示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一大缺陷——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他们罔顾市场因素,以为划个圈圈,企业就会跟着往里跳,分不清什么事该干、可干与能干。

    二问曹妃甸: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有几多模糊?

    曹妃甸背负巨额债务,资金链处于崩溃边缘,有没有地方政府“越位”,手伸得太长的问题呢?

    曹妃甸的发展困境,其实是许多地方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体现。以为把地圈好,就可以圈人、圈钱、圈未来,结果愿望中的“黄金梦”蜕变成了“白银梦”、“青铜梦”、“破铜烂铁梦”。大干快上反映出企业的不理性,更反映出各地政府为政绩高帽而形成的“过分冲动”。

    曹妃甸的困境或许能告诫我们:在推进城市化时,理应考虑城市的内涵,而不能单靠“大跃进”。

    三问曹妃甸:谁来接捧“带刺的玫瑰”?

    今天的曹妃甸已经背起沉重的债务包袱,但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仍在,玫瑰色的未来憧憬也并未从此破灭。那么,曹妃甸应当如何重新出发?

    眼下,曹妃甸应尽快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过去的多元化变相举债方式值得好好反思。巨额债务要找到具体的化解办法,单靠曹妃甸自身恐怕是无力承担,这需要更高的决策管理层来统筹协调。

    另外,围猎大海的“填海大戏”会不会威胁海洋生态呢?这一点必须高度重视,加以防范。否则,一旦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和海洋灾害,那可就万劫不复了。

    最后,曹妃甸要处理好与北京、天津的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还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厘清,曹妃甸发展肯定还会“晕乎”,就更别提未来了。(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国企发展应坚持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并重

 

企业和城市工业区 转型的鲜活样本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