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瑞庆:预期CPI再上涨0.1个百分点也不足为虑

2013年08月06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7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约2.8%,逼近3%的温和通胀警戒线。“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的政策定调,使得市场重新重视物价可能对下半年政策产生的影响。    多数机构预测7月CPI同比增长2.8%,较6月增加0.1个百分点。(8月5日《经济参考报》)

    CPI从3月份的2.1%到6月份的2.7%,再到7月份的预测值2.8%,一路涨来,颇有直逼“3”时代。通货膨胀未现其形,却已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

    由于存量货币过多,国际几大发达经济体没有量化宽松政策的迹象以及用工成本的增加,中国潜在通货膨胀的确“鸭梨山大”。考虑到7月PMI从50.1小幅回升到50.3,非制造业PMI也从53.9小幅回升到54.1,中国下半年的经济下行趋势有回转迹象。一般伴随着经济回升,CPI也会随着回升。7月CPI上涨几乎已成定局。难道一直潜伏在经济运行背后的通货膨胀,真的就能跳出来给正在进行的“稳增长、调结构”捣捣乱?

    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失调型、国际输入型、财政赤字型等等好几个类型。在中国经济目前的形势下,无论用哪种类型去解释通货膨胀的压力,都能言之成理。但是不要忘记通货膨胀的根本问题是货币问题,任何对通货膨胀的解释最终落脚点都是货币的超发。无论哪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最终发生都要有货币超发这一必要条件,因为任何通货膨胀诱因的传导都不能少了货币这一导体。没有货币超过实体经济需要的大量投放,通货膨胀只能是空谷回音,闻声不见其人。防通胀,关键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纵观近两个月来的货币增量,很难发现通货膨胀发生的货币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3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05.4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3月末低1.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31.4万亿,同比增长9.1%,增速比3月末低2.7个百分点。无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幅都在减少。

    货币在近期也很难有超发的迹象。首先,已有的货币存量已经足够多,官员、学者和普通百姓对货币过去几年的货币超发及其造成的经济问题,形成了共识;其次,管理层已经明确表态,用好货币增量,盘活货币存量;最后,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明确提出把冻结长期流动性和提供短期流动性两种操作结合起来,这种锁长放短的操作思路力求对货币吞吐更为精准,避免货币发行超过经济的内生需要。

    没有货币的过度投放,通货膨胀只能老老实实地躲在经济运行的背后,不会跳出来“捣乱”。控制好货币,即使CPI再上涨0.1个百分点,也不足为虑。(乔瑞庆)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CPI重回“1时代” 稳增长的关键已转向财政

 

CPI的象征意义与控制农副产品价格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