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瑶:“拿绿卡打洋工”不是随随便便的成功

2013年08月02日 06: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每周干活38小时,月收入两三万元人民币;200多万买下220平方米的房子+760平方米的院子;4万元买两辆车;生孩子住院不花钱,政府还倒贴3万……凭着过硬的电气焊手艺,山东济南孝里镇后楚庄有上百村民在澳大利亚“打洋工”,拿到了绿卡,享受着这样的生活。(8月1日《齐鲁晚报》)

    “抓紧学习电气焊,一月能挣两三万。拿绿卡,买大house,开丰田,生娃儿不要钱。”顺口溜式的概括,把这些蓝领们的生活描述得太过美好,以至于许多在一线城市苦苦挣扎还房贷的所谓“白领”们颇为艳羡,后悔当年选错了专业,要是此时也能拿起电气焊,也许日子过得没这么苦恼。

    其实,蓝领工人在海外一直是高收入阶层的代表。例如在美国从事电梯安装和修理的职业,因为学徒时间长,通常需要4年的时间,所以电梯安装和修理工的收入在蓝领工人中就名列前茅,平均年薪为69750美元,收入最高前10%人群的年薪超过98190美元。凭借这样的收入情况,他们已经跻身到美国中上收入家庭,也可以称作是富裕的中产阶级了。因此,“拿绿卡打洋工”的成功并不稀罕。

    国内近几年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最难就业季”的到来,让无数大学生如置身油锅上的蚂蚁,面临各种求职难题。而此时农民工、快递员的工资单却正在“秒杀”众多白领。以建筑装修行业为例,从事木匠、石面装饰等高技术含量工种的农民工,月薪上万很轻松。快递领域也是如此,在“双十一”购物季的时候,杭州某些区域的快递员月薪甚至超过3万元。看来只要你有一技傍身,无论是成功移民海外,还是在国内打工,都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其实就在同一篇报道中,也介绍了当电焊工异常辛苦,要在高达70摄氏度的高温下作业,这种苦一般人承受不了。而且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对技工的需求也在减少,能成功去海外打工的也必须是技术过硬的。可见,“拿绿卡打洋工”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成功。

    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个词儿很流行,叫“脑体倒挂”,说的是“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而近些年,似乎又流行起了新一轮的“脑体倒挂”,技术性工人的收入正在逐渐超过许多并无一技之长的大学批量毕业生。

    其实,这样的现象,正是给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误区敲响了警钟。就当前经济结构而言,在努力摆脱房地产对经济的绑架作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之时,劳动力的知识储备和结构对于经济转型升级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在进行专业设计时,应当多与市场接轨,而学生和家长也应改变对教育投资的不合理预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从“毕业即失业”转向“还没毕业就能自主创业”,找到人生的职业方向。

    与此同时,面对这些流向海外的技术型人才,国内相关领域也应当有所警醒。我们在对待这些蓝领工人时,他们的劳动有没有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收入?他们的付出有没有得到与之相对应的回报?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提高?而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在户籍、子女上学、住房问题的解决上,对这些蓝领是否也应当有所倾斜,防止这部分人才的不断外流?

    正像歌词中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而这些“拿绿卡打洋工”的成功更值得从有关部门在国家人才战略的层面上好好反思。(刘晶瑶)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中国合伙人:从“打洋工”到“中国梦”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