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贵州副省长陈鸣明网络发声:有对话才有互信

2013年07月30日 07:30   来源:华西都市报   朱昌俊

  微博实名认证的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于7月28日转发一条微博后,评论说一些不爱国者为败类、人渣,立刻引来网友围攻。有网友还要求查一查其财产,对此,陈鸣明则潇洒地表示:愿意接受对自己家人和财产的调查。事后,陈鸣明发表了长微博对不当言论进行了解释,并称以后会“有话好好说”。

  就在十天前,陈鸣明在人民日报上吐露了自己开微博的心得:与网民沟通不藏不掖,少说官样话。能够意识到网络发言要放弃官话,较之习惯于说官话的公职人员而言,确实是个进步——但是官员在网络空间说话,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以这次为例,陈鸣明怒斥不爱国者为败类、人渣,显然与其在接受采访时所称,“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相距甚远。作为政府官员,如此言行显然失态。

  官员在微博发言显然难与其公职身份相剥离,不当言论所要承受的追问和指责,也就可能超越言论本身。或鉴于此,有人说官员发言要小心,否则就会“引火上身”。但官员说话得体、严谨只是基本要求,并非是为了不给自己“添麻烦”。一来,若自身行得正,就不存在“引火上身”之说;二来,如果以怕“惹事”来回避对于网络的关注与被关注,未免是因噎废食。

  网络时代,官员在网上发声,是必须直面的一课。很多官员避讳在网络发言,最为担心或并不是“节外生枝”,而是长期陷于固有的官话模式中,缺乏了平等对话的耐心,难以适应平等、开放的网络言论方式和身份的转换。

  不少人感叹官员与民众之间存在对立情绪,是否真是如此,值得商榷。但有必要认识到,对立情绪的产生,与官民之间信息不对称和双方平等对话的缺乏有重要关系。如果认为存在“对立”情绪就放弃对话,则只能使互信更为艰难。以此而言,陈鸣明的不当发言确须反思,但他许诺以后“好好说话,多向网民学习”,对其他官员而言,也不乏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