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斌:审计地方债 “伤十指”不如“断一指”

2013年07月30日 06:2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今年5月份,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至18万亿元。此前,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则估计,数字超过20万亿元。(7月29日《每日经济新闻》)

    各级政府究竟借了多少钱,居然靠组织专项审计去“摸”,不仅很尴尬,而且在收支极其不规范的前提下,实施对五级政府的全面摸底是做不到的。

    在2011年,审计署曾经审计了1979年以来到2010年底的全国31个省市区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当时共动用了4万多人,而这次审计所需要的人员“可以参照4.17万这个数据”。4.17万人,貌似很多,但散落在全国的30000多个乡镇、近3000个县区、300多个市或行署、30多个省中,甚至就马上看不见了。注定了只可能是“走过场”,完全没办法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意义实在微弱。(7月29日《新京报》)

    各级政府借债,关系何等重大,应经严谨程序,应严守额度,并必须保证往来账目清楚。却连总债务规模也不知道,只能靠猜测,只是靠估计,简直像“算命测八字”,显然是财政收支极其不规范的结果。

    借债无节制、还债无能力,至于债务规模越来越大。久而久之,会山一般地压下来,几乎要压垮了相当一部分的地方政府。且财政收支极其不规范,又无法保证相关款项的使用效率。其中的相当部分会不可避免地消耗于“政绩工程”,或者消耗于各种形式的挥霍浪费、贪污腐败。

    鉴于积弊已久、审计的工作量庞大,与其全面撒网、“伤十指”,不如定点清除、“断一指”。

    一个省会城市的辖区范围内,往往包括有10个以上的区、县、市;一个地级城市的辖区范围内,往往也包括有好几个区、县、市,遑论乡镇、街道办的数量了。特别在财政收支极其不规范的前提下,真正作全方位、精细化的审计,便只是“断一指”,4万余人还未必够分配。

    审计的目的,一则在于理清现状。因此,不能满足于地方政府提供的数据,而应仿照企业重组方式将相关数据全部公开,并正告社会:若有遗漏之处,请在规定时间内向审计机构提供相关信息,否则将不被安排在偿债计划之内,将偿债艰难。唯其如此,能够较大程度地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

    二则在于健全、完善制度。即参照审计结果,集思广益,就举债、偿还事宜作严谨地制度安排,推广于全国,并正告天下:非恪守程序,非被各级人大会议公开审议并通过,擅自举债为各级政府、部门以及个人的私自行为。无论数额多少,皆不承认为政府债务,不得以任何理由在预算支出范围内安排偿还。唯其如此,能够控制债务规模、保证相关款项的使用效率。(许斌)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地方债风险,银行信贷替地方政府"背黑锅"?

 

地方政府发债的“缰绳”掌握在谁手中?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