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所采取的各种紧急应对办法的一些新闻早已经屡见不鲜。今年4月份,河南漯河市为了平息百姓对水污染的质疑,政府紧急购买上游燕山水库将近500万立方米优质水引流如室,澧水在一夜之间就变清了。去年年初,陕西省山阳县一个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点上演了一出荒唐闹剧,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村干部竟然私下雇佣村民在没经过翻耕和已翻耕的空地上覆上地膜却没有播种,这一“面子工程”引起了当地群众强烈不满。(7月6日中国广播网)
检查工作,是一些单位接受上级管理监督、完成一项工作的必经程序。可在一些地方、一些公务员当中,把接受检查作为“一出戏”,这出戏演出了下级工作进展有多大,群众受益有多大,等等,骗的次数一次比一次多,级别也一级比一级高。早有群众将检查活动中的骗与被骗现实编出一个顺口溜:村骗镇,镇骗县,最后骗到国务院。生动且真实的反映了当前一些检查工作已经严重失实的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是能够仅仅怪这些作为“演员”的公务员们吗?
说实话,公务员作为“演员”欺骗上级领导、主管部门,有的也实属无奈。主管领导要出政绩,倘若没有实招,没有真本事,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考虑不周,要创造出符合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下达的要求,只能用“定制”的效果“演”给领导们看。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公务员充当各种社会角色,有演商人的,有演消费者的,有当栽树工的,有当信访人的,其结果无外乎是,经济有了长足进步,值得肯定,应该发扬;当地环境稿的不错,应该表扬,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应该表彰之类的检查评语。并且这种“被动骗”,还很合领导的口味,领导还挺高兴,现实当中,这是“被动骗”。对于这种被动骗,一些公务员是全力反对和抵制的。现实当中不是有些干部就不愿意骗而心患抑郁,或因此而辞职的吗?
还有主动骗。其实,从实际来看,多数政策是合理且科学的,但是一些官员急于求成,贪大贪功,在执行相关政策时走了样,变了调,但又要出结果,有成效,只能主动骗领导。这样骗了,倘若领导检查不仔细,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形势一片大好,被检查人给检查人留下好印象,或因此而获得晋升。
以上所说的是借显性检查活动之骗,也有“司空见惯”的隐性之骗。每年或年中上报数据时,常常看到地方的GDP或其他经济数据综合加起来,要比中央统计的要冒出很大一部分。地方上报的污染物种类和总量总是比中央统计的要少且污染程度低。
无论是借检查活动“显性”的骗,还是其他隐性的骗,并且成为公认的事实,原因何在?就在于一方面一些检查标准不科学,不够系统,二是在检查时走了形式,不够深入,三是违法成本太低,骗了也不会受影响。
对于一些检查,本来是要看到所要检查事项的真实情况,却因为种种原因,或者泄漏要检查的信息,或者地方变着花样骗。总之,让检查走了味,变了调,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正问题的作用,反倒会掩盖了事实,错误了治病的良机,戕害了上级坑下级,最终坑了本级。从村干部骗镇干部,从县干部骗市干部,再从市干部骗总理,从下到上一骗何时了?这种情况让人焦虑,令人痛心,必须反思,更需要相关方面加快行动。
从推进检查工作健康科学考虑,检查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而且要少且精。检查出来的结果不一定高大全,白富美,也可以低小残、黑穷丑。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检查所产生的问题,这既需要检查者和被检查者的政治胆识,也需要相关方面的主动践行。同时,更需要改善检查的方式方法,真正深入到检查一线,让群众能够参与到检查工作当中来,这样,骗的机率就会减少。
矛盾律告诉我们,问题是时时存在的,处处存在的,一切试图掩盖问题的行为,是愚蠢且不高明的行为。杜绝公务员作为“演员”“逢场作戏”,不仅有赖于公务员自身的胆量、“慧根”,需要上级部门、主管领导的度量和雅量,更需要整个检查体系科学规范的“海量”来支撑。唯有如此,公务员“逢场作戏”才会越来越少,才会杜绝“连总理都敢骗”的现实窘境。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