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不必捧杀也不要棒杀

2013年07月08日 08:3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龙敏飞

  电视问政只是一个公众看官员的窗口,并非常态的监管方式,不可过于拔高也没必要过于贬低

  最近,因为在电视问政直播中坦诚自己也曾公车私用,武汉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龙正才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这种电视问政的形式,在社会上获得许多叫好声的同时,也引来异议,不少人认为,这种形式“问政容易问责难”。(7月6日新华网)

  电视问政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媒体监督的利器,也被公众寄予厚望。随着电视问政在各地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公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电视问政依然停留在“让官员出丑、让公众过瘾”的形式上,自然很难再满足公众的期待。

  电视问政更要问责,这样的呼声很大,也成为眼下公众对电视问政的一种期待。的确,在电视问政上,我们可以监督官员做得好不好,有没有什么猫腻,如果的确存在违法违规之举,进行问责也是“必选动作”。犹记得,仅去年底的一场电视问政,武汉市就有14名官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只是,这样的“问责”过于稀缺,也很难形成常态,更难以被复制,那电视问政身陷囹圄便不足为奇了。

  不过,必须强调的是,不是每个官员都是天生的好演员。电视问政,公众能观察到的、能感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浅显的东西。在电视问政时,有些官员可能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但并不代表他们无所作为,有些人天生害怕镜头,心理素质差,面对镜头时过于紧张,导致发挥欠佳也是可能的;也有些官员面对电视问政时可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这样的官员,也不代表他们言行一致、作为有多好。毕竟,口头表达与现实行动,并没有现实的关联逻辑。

  电视问政只是一个窗口,一个公众看官员的窗口。我们目之所见的真实性有多高,取决于官员的“演技”有多高。如果是一名“演技”好的官员,电视问政的震慑力,几乎对他没用;而如果是一名“演技”差的官员,便很可能倒在电视问政了。因而,对于电视问政,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对官员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我们或许也会要求官员有更高的“媒商”——能很好地处理官员自身与媒体的关系,也能在电视问政上更为真实自然地展现自我。但这于当下而言,毕竟还是一种理想状况,对那些不能当好演员的官员,我们也应给予包容。毕竟,电视问政自始至终都只是一种监督手段,而且还不是常态的监管方式,不宜过度地依赖与器重,当成一种辅助的方式即可,不可过于拔高也没必要过于贬低。

  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所言:“电视问政就像武汉的鸭脖子,吃着麻辣,嚼着有劲,但不能天天当饭吃。”这意味着,电视问政只是一种辅助的监督方式,真正要监管好官员,仍需“天天吃饭”——即从完善官员考核评价机制、常态的制度监管入手。公众对电视问政的态度,也没必要从一开始的捧杀,急转到如今的棒杀,保持寻常心即可,毕竟,回归常态的制度监督,才能更好地监督好官员。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