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问责”的“问政”意义不大

2013年07月05日 07:12   来源:红网   王学进

  7月2日上演的武汉“电视问政”出现了一幕好戏:当“问”及公车私用乱象时,坐在问政台上的武汉市委秘书长龙正才坦诚地说,“当前公车规模太庞大,导致公车私用都见怪不怪,包括本人在内都有公车私用情况。”在作了这番自我批评后建议说,解决公车私用,关键是要加快公车改革,缩小公车规模。(7月4日《新京报》)

  龙秘书长勇气可嘉,面对全市的电视公众敢自曝公车私用,殊为难得。在此,有必要探究一下这份勇气从何而来。简单地说,有这么几点:一是法不责众。环顾国内,凡是当官的,或多或少都存在公车私用的行为,除了几起典型案例外,鲜有官员因公车私用受到处罚。尤秘书长即便不自曝,人们也心知肚明;就算自曝了,也不会受处罚。二是“电视问政”只是问问而已,在场的“问者”没“问责”权,事实上也不敢“问责”,因此说,被“问”到的官员大不了“红红脸”,至多“出出汗”罢了,无伤大雅。

  事实也是,当尤秘书长自曝公车私用后,在场的“问政”者再无“追问”,如偶尔私用呢还是经常私用?是用来接送孩子上下学呢还是私用在红白喜事上?现在还在私用吗?今后还会私用吗?你对自己违规私用公车持何看法?愿意接受处罚吗?如此这般,再无下“问”。当然,更没有人提出要对秘书长进行问责。

  这样一来,“电视问政”的意义也就打了折扣。“问”,谁不会“问”,关键要看“问”得深,“问”得巧妙,“问”到点子上,而不是满足于蜻蜓点水般的、浮光掠影般的“问”。尤其重要的是,对“问”到的“问题”和“问题人”,要进行“问责”,而不是稀里糊涂就这么过去了。

  现在,尤秘书长自曝公车私用,将问题摆到了桌面上,在场的“问政”者却没后续行动,反倒显得公车私用有理了。这样的“电视问政”是否有点滑稽?

  作为一项新的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电视问政”有诸多亮点,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突出的就是只“问政”不“问责”,这样,使得“电视问政”成了半拉子工程。秘书长自曝公车私用再无下“问”一节,恰恰暴露出了“电视问政”的一大缺陷,需要武汉市纪委在接下来的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完善,就如何处理“问政”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问题官员,拟定方案措施,将“问政”与“问责”结合起来,以此来提升“电视问政”的效果和公信力。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