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力:中国城镇化可否借鉴美国小城镇发展经验

2013年07月05日 09: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改变小城镇,改变农村,这是大家的中国梦,是中国接下来必经的一步路。

    对于改变农村,很多学者10年多前就提出了新农村运动。让每个农民都能住上townhouse(联排式住宅),这种在政府引导下的房子成本并不比现在农村乱盖的农民房子高多少,每户农民都通电、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信号、通网,让农民买上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如果中国农民绝大多数能达到这一步,内需上去了,自然消费也上去了。

    只是,眼前在中国推行新农村运动,似乎不会那么通畅,过去的经验有所证实。我想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要想让农民去增加消费购买家电,那么需要首先提高农民收入。先有收入才能增加消费,可惜想提高农民的收入太难。第二,中国本身是不需要这么多农民的,保证粮食供应的前提是18亿亩耕地红线,而不是农民数量。按照正常的农业现代化路线,中国顶多需要5000万农民也就够了。

    国情决定了,搞新农村运动,要让部分农民从农村搬出来,然后让剩下来在农村的农民富裕起来。

    那么这部分搬出来的农民去哪里呢?中国的大城市已经太大了,城市化走的非常好了,再让农民工进大城市那会产生非常大的问题。中国那么多的小县城和小镇,才是这些搬出来的农民最好的去处。可惜当前中国的小县城小镇跟美国相比差得太远,吸引力太差,所以做好小县城、弄好小镇,这既可以吸引农村的农民进来,也可以让当地县城的居民别被大城市吸走。这就是城镇化,城镇化走在新农村之前是正确的。

    很多人还在想象着城镇化是为了把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进行大扩建,建一堆难看的房子,然后又拆了重建。抱有这种想法的学者实在太幼稚了。为什么称为城镇化而没取名为城市化就是因为要建的是小城镇,而且建法跟以前完全不同。城镇化其实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目标是中国上万个小城镇。

    综观美国小城镇的发展史,或许能有所启示:

    其一,美国小城镇是依靠市场经济发展和居民自主选择发展的,它的发展建设主要依靠社会经济力量的推动,而不是政府力量,政府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比如美国很多小城镇是因为几所大学的原因而慢慢形成的格局。

    其二,美国小城镇,它的基础建设原则是以人为本,几乎每个小城镇都依区位不同呈现不同的特色和定位,比如有的是卫星城,有的是大学城,有的就是过于偏远的小城镇干脆就搞旅游。定位很重要。小城镇的定位应该是政府引导的,社会推动的。美国小城镇基本分为都市边缘区小城镇、郊区小城镇、乡村地带小城镇,按这些分类有一些大概定位。起码美国的小城镇市长不会象中国的县级市市长,为了追求GDP绩效,不追求城市定位,什么项目都上、什么都敢建。

    其三,美国小城镇的建设都会制定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地方政府的功能几乎只是规划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城镇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都是分区分块规划建设的,然后跟州的交通规划等结合协调。一个项目的设计和批准,还必须举行公众听证,如果公众意见太大,城镇的管委会无法通过的话,任何项目无法上马的。反观中国的听证会,其实际效果跟美国差太远。

    其四,美国在小城镇的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上,政府考虑得非常长远,至少使用50-100年限而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在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美国这种地方特别重视标准化,什么物品的制造都是先设立个标准,不会象中国乡镇起来轻易设个小厂子就能生产。所以美国的房子建材很漂亮有艺术感、耐看耐用而且价格还不贵,美国的家具也是。中国必须学习美国多走走标准化,地方政府也该多引导引导百姓如何建房子。

    当然中国人多地少,东方人的习惯爱热闹等等,中国城镇化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中国可能会借鉴香港模式或者东京模式,要集约型、高效型的发展模式。总之,想尽办法提高小城镇的吸引力。到那一天,不仅农村的农民想搬到小城镇来,连大城市的居民也有一大批回归小城镇——美国的城镇化就是这样。剩下来的就交给新农村运动了,假如农村地区保留最多5000万人口,这些农民将成为最有钱的一批人。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景。(许一力)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谨防城镇化成为地产扩张的导火索

 

中国城镇化天量投资的背后……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