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就是对作为政治组织的政党的治理、管理或者管治。其主要领域有:(1)对成员进行党的基本理念和行动方案的灌输(思想建设);(2)组织的设置和分布、成员的招募规训、官员的任用监管(组织建设);(3)组织文化的培育(作风建设);(4)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反腐倡廉建设);(5)组织运作的规矩和章法(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在上述五个领域同时着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将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其重心置于反对“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因为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四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
所谓党的作风,就是适应于党的基本理念、理论、理想、宗旨等内在规定性的外部表征,它通过在党员个体身上的外化而表现出来,如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工作方法、领导方式等。
作风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的统一,它需要内在文化和气质的沉淀
作风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难看出,党的作风归根结底是一种外化出来的东西,它表现在我们党员个体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但是,这种外化又不是空穴来风,它需要内在文化和气质的沉淀才行;没有这种文化的认同和气质的修养,表现在行为上,就只能靠“装”出来,也就是现在流行的“××秀”。比如,如果党员和干部真正信仰“实践—理论—实践”的正确认识路线,那么,秉持这种信仰,表现在思想作风上就有完全的保障能够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脑袋或者书本出发;在工作方法上,他就会不辞辛劳,不畏艰辛,深入第一线,深入民间,调查走访,听取民众的诉求。这样一来,主观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毛病就能得到克服。再如,如果我们的干部真正信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那么外化在他们的工作中,就一定是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善于调查研究,与群众接触,没有官架子;和群众说话,十分和气;为群众办事,说到做到,绝不忽悠。形式主义的表现之一,就是眼光只向上不向下,耍花架子,不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眼里和心里,言不由衷,勉强应付,只图交差。这股风气,是一种不良的组织文化,需要在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加以摒除。
作风是个体风貌与群体精神的统一,广大群众只能从单个的党员风貌对党作出整体的判断
作风是个体风貌与群体精神的统一。我们党是具有共同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的先进分子的集合体,精神信仰和组织归属构成了内聚力的核心和纽带。但是,广大群众对于如此庞大的队伍,难于从党的精神层面的优越性等较为理性的角度来理解和判断,他们只能从单个的党员的风貌来对党作出整体的判断,从而在心理层面上或认同或厌弃,进而在行动上或追随或疏离。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如果我们随意在城市社区或者农村询问一个人对党的评价如何,他几乎不可能从理性判断的角度来讲述,只能从他身边的党员的具体表现来作出对党的评价,因为身边党员的风貌,他们最为熟悉和了解。此时情形,党员个体已经成为党员群众的“化身”,以一种特别的“人格”把党的风貌象征化了。官僚主义的表现之一,就是高高在上,独步天下,大有舍我其谁的架势,视群众如蝼蚁,虽然身与群众近在咫尺,然而心与群众隔着千山万水,说不上话,交不上心。久而久之,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或越来越远,造成隔阂。三大作风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其中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有效地解决了组织系统与外围群众系统这两大系统之间的矛盾问题,使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源源不断地获得群众的支持。处于执政地位的今天,我们也需谨记这一点。让人遗憾的是,享乐主义及其伴随的奢靡之风,严重侵蚀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如果任由此风蔓延,势必引起并加剧群众对党的失望,最终威胁党的执政地位。
作风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组织文化,作风建设可真正造就我们党的“软实力”
作风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组织文化,既离不开个体的努力,更离不开党的积极诱导和严格要求。我们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这就是她的使命和核心价值观,如果我们各级党员干部都认真领会,真正“吃进去”,内化于心,然后“吐出来”,外化于行,那我们这个队伍的内聚力和向心力就会大大加强,党执政的群众资源就会永不枯竭,从而真正造就我们党的“软实力”。有了这个“软实力”,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克服,任何政治风浪都经得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整治“四风”列为重点,正是切中时弊之举。道理很简单,党的作风决定人心向背。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