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省市财政部门的人士近期异常忙碌。今年上半年,不少地方出现了收不抵支的情况。其中内蒙古、陕西、河南、辽宁等地均表现明显。部分地区财政收入甚至接近于零增长,这与两位数财政收入增长目标,差距甚大。(6月26日人民网)
怎么办?专家指出,今年财政收入进入到“十”时代,在钱不够花时有几种选择,可以通过加税,增加财政赤字、增加发债等办法来解决,但是这些办法不可取。可取的办法是,应该减少财政支出,尤其是政府“三公”支出、行政经费的支出,以及地方政府经营性投资支出。
分税制近20年来,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的格局一直在不断变化。有时候是地税吃香,有时候是国税吃香。总的趋势是,地方税收的蛋糕越来越大,由吃饭财政变成了建设发展财政。这其中,我们一致的看法是,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占了大头。大片土地从农民手里廉价拿来,“三通一平”之后,再高价卖出,这笔收入比税收来的容易,而且呈现短平快的趋势,几乎成为地方政府赚钱的唯一途径。
分税制以来的前10年,房地产的影响还不算大,基本上经济增长以实体经济为主,凡是企业多的地方,尤其是民营企业集中的地方,地方税收都增长很快,有的甚至是100%的增长。那时候的财政收入基本上是税收占了大头,行政收费和罚没的占比不大,形不成气候。所以,在一些地方,为了政绩,不惜让“克林顿”“叶利钦”来缴税,因为除了税收,很难做大财政收入的数字。
分税制以来的后10年,情况大变,房地产异军突起,土地变得异常金贵。尽管中央政府力保18亿亩耕地红线,但是地方政府吞吃耕地的念头一直蠢蠢欲动。结果就是,卖地收入在财政收入的占比越来越大,在一些企业不发达的地方,卖地成为地方政府花钱、发展的救命稻草,不惜代价,圈占大块土地,搞新区建房子,随着房价高企,“城镇化”浪潮袭来,竟然歪打正着,真的卖地发财了。
我们都知道,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卖地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把发展维系在卖地上,肯定只能红火一时,不会红火一世。中央政府调控房价虽然难度大,曾被称为“空调”,但是成效还是有的,楼市的泡沫正在一点点被挤破,我们有信心等待楼市趋于正常的那一天。可以说,今天一些地方财政收入放缓,甚至是零增长,就是国家调控房价凸显作用的结果。
接下来,收不抵支的条件下,我们不得不变革,勒紧裤腰带是必须的。谁勒紧裤腰带呢?当然是政府部门,比如三公支出,比如行政经费支出,比如官员的职务消费支出等。民生支出只能逐年加大,而不能开倒车。所以,在老百姓看来,改革的大好时机就是当下,不光要大幅度“开源节流”,更要尽快推出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神十”都登天了,难道公车改革、财产公开比登天还难么?
“没听过和珅倒嘉庆饱吗?养了那么多和珅随便杀一个不就得了。”广东普宁市一网友的“主意”引来1.6万余人的支持,而这占到了8万网友的近2成(来自网易的数据分析,截止当日17时)。这句话说得很形象,但是也很发人深省。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