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心向背看干部作风

2013年06月25日 09:55   来源:人民日报   詹 勇

  “到基层,撒下去的是发展的种子,收回来的是百姓的心。”在云南,不少进村入户、排忧解难的干部有此总结。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几年前令人痛心的“孟连事件”,转变成“干部沉下去,民心聚起来”的“孟连经验”。这让人感慨:好作风尤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所激发的力量是何等神奇。

  作风看似无形,又无处不在。一言一行,一事一物,皆见作风。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好作风,如同具有极强穿透力和感染力的磁场,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能直指心灵深处,让人心悦诚服、心向往之。

  人心向背看作风。老百姓认识和评判一个政党,最直接、最有力的依据就是其作风。“日穿草鞋,夜打灯笼”的苏区干部,唤起了工农千百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长期锤炼,锻造出一支所向披靡的人民军队。当年,解放军进入大上海时,指战员们不扰民,和衣而卧露宿街头。这样的一幕幕深深震撼了惯见官骄兵逸的上海市民,使新政权迅速站稳了脚跟。毛泽东一句“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道出了共产党人创造历史的奥秘:以优良作风感动人民、赢得人心。

  时至今日,在中国大地上,“白加黑”“五加二”的基层干部、扎根农村的村官、为民生难题夙兴夜寐的领导干部……他们赓续和弘扬着党的优良作风,成为党群干群关系的“压舱石”。然而,种种不良作风也是触目惊心,在人们心里掀起不小的波澜。

  有的人只做“虚功”、不出实招,让群众闹心;有的人高高在上、乱拍脑袋,让群众忧心;有的人追求名利、攀比享受,让群众烦心;有的人不问疾苦、挥霍无度,更让群众寒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

  如果不扫除“四风”,任其传播泛滥,就会像无形的墙隔开党和群众,像锋利的刀割裂干群之间的信任。在有的地方,乡镇领导多是“周一下乡、周五回城”。由于长期脱离群众,致使干群关系日益紧张,矛盾拖大拖炸。信访干部张云泉曾痛陈:群众找不到基层干部的过程,就是群众对我们干部积怨积恨的过程。清除作风之弊、行为之垢,不仅是党员干部个人的问题,更是关乎人心向背、生死存亡的重大课题。鉴于现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当其时,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小平同志说过,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面向未来,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我们就能为改革发展赢得更多民意资源,为攻坚克难争取更多时间空间,为实现中国梦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