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政党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 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

2013年06月20日 09:2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为主要任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即将在全党拉开帷幕。对党内作风积弊来一次“大扫除”,反映了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高度自觉,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对于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伟大的梦想、前进的动力、智慧的源泉、胜利的保证,其最深厚的基础就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离开群众,寸步难行;依靠群众,无往不胜。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作风建设,近年来大力推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的转变,集中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对于存在的问题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譬如,有些部门和领导干部抓工作、谋发展,出发点不是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从个人利益或者部门利益出发,结果是以权谋私现象多有发生;有些决策脱离实际,不顾群众意愿和群众利益,铺摊子、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有些干部庸懒散奢问题突出,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对群众提出的诉求敷衍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放任不管,以至酿成严重后果。归结起来,现在有些事情群众之所以不满意,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之所以问题不断或者矛盾较多,像教育乱收费、食品不安全、看病难看病贵、安全事故频发等等,尽管有客观原因,但从主观上查找,都有作风方面的问题,也由此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政党或政权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听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发展下去,势必造成消极影响和严重危害。一定要看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继续经受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使我们的事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

  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党的一大法宝。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依靠这一法宝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今天,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进入关键期,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尤其需要依靠和运用党的制胜法宝,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迎接挑战、经受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是一件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事情。经济工作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各行各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这一重大教育实践活动,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改作风,发展才有正能量    2013年06月17日
  • ·公款吃喝难刹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2013年05月16日
  • ·改进作风须乘势而上    2013年05月10日
  • ·将转作风落到实处    2013年04月28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