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允许自建福利房”就是留下自肥黑洞

2013年06月05日 07:57   来源:扬子晚报   江苏 赵勇

  给员工建福利房已经是深圳海关的传统,当年100多万的福利房,现在一转手就能翻上好几倍,监管部门表示不违规(6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

  自国家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之后,机关职员就应该跟普通人一样去市场上买商品房或申购保障房,但在深圳海关,却是人人都能以超低价买到单位自建的福利房。这样的惊人福利,虽然打着“单位自建、内部认购”的旗号,其实却是早已明令禁止的福利分房“借尸还魂”。

  海关福利房遭曝光后,深圳住建局等部门说,海关这是在自有土地上建房,我们管不了;深圳海关方面则称,我们是自筹资金建房,符合规定。符合什么规定呢?其实就是一些地方允许企事业单位自建福利房的土政策,这等于是给了国企和事业单位福利分房的通行证。

  上世纪90年代之所以要停止福利分房,目的就是剥离依附于权力的住房特殊福利。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这些依附于权力的福利必须剥离,已经是社会共识和大势所趋,而这其中,住房福利又是最难啃的骨头。深圳海关自建福利房,是福利分房复活的一个缩影,也是权力福利泛滥的一个切片,如何纠偏问责,关乎公权力的正当性,更关乎整体的社会公平。刮骨疗毒,不妨就从叫停一些地方“允许自建福利房”的土政策开始。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