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络,我们不难发现,基层干部群体被误读、被污名化,正在成为一个值得警惕的倾向。虽然这种倾向与现实不符,但其负面的影响不容轻忽。(5月28日《人民日报》)
所谓“污名化基层干部”,就是网络舆论对基层干部不满。笔者认为,其中不能排除存在“污名”问题,但也不能不承认,基层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即便是群众“误读”了基层干部,也要先厘清责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误读?谁该为这个问题负更多的责任?
一位受访的基层干部说得很客观:“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基层干部群体饱受非议,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完全因为广大群众‘误读’。”报道还提到,基层干部正在受到“上压下挤”的“夹板气”。实践中,基层干部经常受到来自上级的压力,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则容易受到社会的责难。这种问题确实很多,上级一句话,下面往往要无条件执行,完不成任务轻则影响政绩,进而影响仕途,重的会被问责。而难啃的骨头往往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常常听到基层干部在百姓面前说:我们也不愿意得罪你们,可我们有什么办法?
这种情况造成的“误读”、“污名化”,责任既不在群众一边,更不能完全怪基层干部。社会要发展,地方经济要上台阶,不触及群众利益是不可能的,这个事实要承认。然而,由于制度权力监督方面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会存在脱节的情况,当涉及国家、政府与群众利益的纠葛时,官民各执一词,最终往往是公权一方占上风。加之滥权侵权等问题,各种矛盾自然都集合到基层。
解决这些问题,唯有依靠民主法制。只有实现政府行为法治化,民众有公正畅通的法律维权救济渠道,才有可能终结这种“发展型”的基层官民矛盾。
当然,一些基层干部自身的问题也不少,比如不作为、乱作为;吃吃喝喝、吃拿卡要、包二奶养小三、贪污受贿;对群众颐指气使,对上级远接近迎;特权行为严重,福利房、子女就业优先……这些情况有多少,群众都看在眼里,干部们自己心里更清楚。那么群众的不满就不能说都是“误读”或“污名化”。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