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豪华车市场增幅只有8.34%,出现快速萎缩的状况。相比去年一季度,销量增幅同比下降80%。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今年年初起中国政府严抓公务用车使用和严控奢侈消费等举措,对豪华车消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认清:谁才是“上帝”
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捷豹、路虎等国际豪车商纷纷通过在华投资设厂等方式来争夺中国市场“蛋糕”,准确地说主要是在争夺公车采购这块“蛋糕”。国内豪车市场供需两端都存在不理性——需求端主要是地方政府、国企在采购,显然,这很不正常;而在供应端,车企把政府当成主要目标客户,无疑是搞错了对象。
因此,公车采购者要意识到政府采购必须告别奢华,豪车生产商也要意识到靠公款消费“吃饭”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不过,完全指望中央“八项规定”和今年豪车市场快速萎缩让各方回归理性不太现实。除了中央“八项规定”外,还要通过更彻底的预算改革、公车改革,把豪车市场真正打回“原形”,让豪车市场回归理性。【详细】
支招:如何使豪车市场真正回归理性?
首先,从财政预算上禁止公车增长,尤其是坚决禁止采购豪车。其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公车管理制度,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要求的“双18规定”。第三,即使确实需要新购公车,也要以经济型国产自主品牌车型为主。更重要的是,对超标准采购、使用豪车的地方政府和官员要严厉问责。
国内豪车市场的快速萎缩,对各方而言都是好事。对地方官员来说,放弃乘坐豪车并不意味着没有面子,反而会给公众留下“廉洁”的印象。对各级政府而言,减少了“车轮腐败”。对豪车生产商而言,把赌注押在政府采购上会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对广大纳税人而言,意味着减轻了负担。【详细】
期待:豪车遇冷成为“长期现象”
公务用车压缩豪华车的比例,既是削减行政开支的需要,也是改进干部作风的需要。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公车消费过度倚重进口豪华品牌,并非制度缺位,而是因为一些领导干部好面子,无视干部配车的标准规定,超标配车屡见不鲜,公车私用屡禁不止。公车消费“偏爱”进口豪车,不仅严重挤压了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攀比之风。由此产生的巨额公车支出,占据了“三公经费”支出的半壁江山,饱受群众诟病。
公款消费好比一面镜子,映照出一名干部是喜好面子还是追求实绩,是追求个人利益至上,还是为民服务。治理公款消费并不容易,一些地方和部门可能出现反复,豪车销量下滑等是“长期现象”,还是“暂时休克”,仍然有待观察。总之,要形成廉洁、高效的公款消费模式,不仅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严格自律,“一级做给一级看”,同时,也要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审核,抓好监督管理和追责惩处的长效机制,通过加强他律来纠正歪风、弘扬正气。【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公车顽疾之所以称之为顽疾,正是在于其治理难度之大。所以,岂能“毕其功于一役”呢?“公车改革的瓶颈,既不在于官员爱面子,也不在于官员有豪车瘾,而在于‘位子决定轮子’。”可见,中国公车治理依旧任重道远,还需组合拳出击。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