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能不能调控?
以北京为例,它最遵守“国五条”的规定来出细则,但房价也涨得最多。因为在打压需求端的同时,并没有对地产供给有实质性的加强。房屋的稀缺属性没有随着调控而改变,购房者永远处于下风,成本也只会转嫁给他们。
这么多年来,房地产调控一直面对一个“市场需求端”之外的极大阻力——地方政府。
如果地方政府要动真格降本地房价的话,房价还真是能迅速下降的。比如增加土地供给降地价、行政管制本地的房价,这些都是降房价的真正有效方法,但各地政府用了么?
从“国五条”出来后,各地细则中真正去实施的有几个地区?真正去贯彻20%个税的又有几个城市?那些离京城较远的地方政府,对于中央的调控路线,实际上一直是处于“回避”的状态。
今年一季度,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增长7%,比去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同比下降0.2%,而地方财政收入却同比增长13.7%。这恰恰反映出地方土地收入的暴增——一季度地方卖地收入增加47%。
地方政府的财政对房地产太依赖了。目前,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0%-60%,个别地方更高。不卖地,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没有收入,不少项目就要“断粮”。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非常严重,只有靠着不断投资,才能让项目周转,不至于出现债务危机。所以,土地收入对于地方政府有着一种“保命钱”的作用。
所以,房产调控的最大“猛药”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态度,让房产调控跟“乌纱帽”挂钩。虽然对于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笔者一直持谨慎态度,但是如果楼市真到关键时刻,类似今年年初政府指导价等行政手段不无大规模实施的可能——特别是对于商品房之外的两限房和经适房,政府还远没有做到行政手段的极致。
无论是集中加大土地供应量,还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比例,这些都是未来可以在各地实施的行政改革手段,甚至是像政府指导价、限利等有待商榷的强硬调控手段,也并非完全没有实行的理由。但我们看到的是,当下,地方政府仍然处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伪调控节奏中。一方面,调控并没有给地方经济带来直观的好处,反而将大规模减少其地产税收;另一方面,不调控或者是弱调控,并没有为其带来直接的害处。
房价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早已经成了一种“非不能也,实不为也”的互利局面。想要打破这种循环,就必须从更加精准的角度出击。“乌纱帽”恰恰是这样一个利,有这样的利害驱动,相信地方政府会很快找到楼市难于调控的症结所在。(许一力)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李宁:北京二手房价回落 传递"20%个税"调控正能量
房地产调控依然任重道远 地方要降低土地依赖
(责任编辑:年巍)